念,必然会引来反弹。
他没有丝毫慌乱,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步伐。
一方面,他利用嬴政的授权,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格物院的前期准备。
他亲自前往少府官署,并非挑选那些技艺最高、名声最响的大匠。
而是找到了一批经验丰富,却因出身或不善钻营,而常年屈居下僚,甚至仍在服苦役的老工匠。
陈安没有摆出上官的架子,而是亲自与他们交谈。
“诸位皆是我大秦技艺精湛之士。”
“然明珠蒙尘,实为可惜。”
“陛下欲建格物院,专研技艺,改良器物。”
“若诸位愿往,陈某可担保,尔等将不再是简单劳作之匠人,而是格物院之‘师者’!”
“有俸禄,有尊严,有场地,有资源,让尔等毕生所学,得以施展,更能传承下去,甚至青出于蓝!”
这番话,说到了这些老工匠的心坎里。
摆脱苦役,获得尊重,专心钻研自己热爱的技艺。
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老工匠们眼中浑浊的目光,渐渐亮了起来,布满老茧的手微微颤抖。
“少监大人……此言当真?”
“君无戏言。”
陈安语气肯定。
“格物院,将是尔等施展才华,名留青史之地!”
人心,就这样被悄然凝聚。
与此同时,陈安又通过廷尉和相熟的地方郡县官吏,秘密进行另一项工作。
他派人寻访那些家境虽然贫寒,但天资聪颖,尤其是在算学、动手方面展露天赋,且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少年。
筛选的标准只有一个:天赋与求知欲。
家世背景,一概不问。
这些被选中的少年,将成为格物院的第一批种子。
当儒生联名的奏折摆在面前时,嬴政并没有如他们预期的那样龙颜大怒。
他反而觉得,这恰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既能检验一下陈安的应对能力,看看他除了“奇思妙想”,是否还有舌战群儒的本事。
也能借此机会,进行一场公开的辩论,统一思想,为格物院的推行,扫清障碍。
他召来陈安。
“儒家博士们的奏章,你可看到了?”
嬴政语气平静。
“臣己听闻。”
陈安躬身应道,脸上不见丝毫慌乱。
“你有何想法?”
“臣以为,真理越辩越明。”
陈安抬起头,目光坚定。
“臣恳请陛下,允臣在朝堂之上,与诸位博士当面对质。”
“臣愿以事实与道理,回应一切质疑。”
“好。”
嬴政呵呵一笑。
“朕准了。”
“择日朝会,朕要亲眼看看,你的‘格物之学’,如何辩驳圣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