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许多人昨日才初次见面。
陈安也不催促,只是在各组之间慢慢踱步,偶尔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
渐渐地,在几位性格相对外向的学员带动下,低低的私语声开始响起。
很快,讨论声越来越大,气氛也逐渐热烈起来。
那些出身军旅的老兵,神情激动,嗓门洪亮,率先打破了沉默。
“爱国?便是忠于陛下,守我大秦疆土,马革裹尸,在所不辞!”
一名脸上带着刀疤的老兵,猛地一拍大腿,声音铿锵有力。
他戍边多年,对“爱国”二字的理解,早己融入骨血。
旁边一位出身官宦子弟的年轻人,闻言眉头微蹙,似乎有不同看法。
“这位壮士所言虽是,但爱国,非只匹夫之勇。”
“我以为,更在于奉公守法,使国泰民安,律法清明,亦是为大秦贡献力量。”
他的声音斯文,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条理。
“不然不然!”
另一组,一名面容黝黑,衣着朴素的寒门士子站起身反驳。
“若无将士浴血,何来国泰民安?若无陛下雄才伟略,何来大秦一统?”
“我以为,爱国,首先便是要让大秦强盛!唯有强盛,方能不惧外辱,百姓方能安居!”
不同出身、不同见识的学员,开始激烈地交流观点。
思想的火花,在这些初次接触新式教学的学员之间,不断迸发。
陈安适时地穿梭于各组之间,时不时点拨一两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
一炷香的时间很快过去。
各组推选出的代表,依次走上前来,面对“黑板”,阐述本组的观点。
有的紧张得声音发颤,有的则侃侃而谈,条理清晰。
陈安始终面带微笑,认真倾听。
待所有小组都发言完毕,他才重新走上讲台。
“诸位方才的讨论,都非常好。”
“让我看到了不同的见解,也看到了诸位对大秦的赤诚之心。”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飞快地写下几个关键词:忠君、守土、奉法、强国、民生。
洗脑,啊不,应该说是做思想教育什么的他可太会了,前世他听都听腻了。
“爱国,并非空泛之言。”
“它可以是战场上的舍生忘死,可以是朝堂上的殚精竭虑,也可以是田埂间的辛勤耕耘,更可以是未来你们在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诲。”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
“而身为大秦子民,最大的责任,便是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最大的荣耀,便是亲身参与并见证这个国家的强大与辉煌!”
一番话,说得学员们热血沸腾。
上午的《大秦蒙学》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不少学员意犹未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仍在讨论着方才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