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大元王朝 > 第279章完结

第279章完结

勾阑的观众坐在“腰棚”、“神楼”上,居高临下地观看表演,剧中人物会显得小;而戏台则是把表演者升高,观众平视表演,会使人感到既省力又亲切。·天′禧~暁*税?网` ?追?罪`辛!漳?踕!除了固定的剧场外,演员们,也可以冲州撞府,流动演出⑤。

演出前,先贴“招子”,写出主要演员的名字和演出地点。有的也贴出剧目,供观众选择(点戏)。

戏台的墙上挂布制横额,上写剧团名称、主要演员名字。悬挂巨幅绣花的故事画帷幕,作为舞台背景。另外,还挂有旗牌、帐额、神峥、靠背等物,现代剧团叫作“摆台”的习惯,元杂剧中也已经出现了。

现代剧中叫做“道具”的物件,元杂剧叫做“砌末”。砌末的范围很广,多指与剧情有关的小物件,如金钗、钿盒、金钱、刀、剑、笏、扇等。

乐队由三五人组成,安置在前台的后部,靠近上场门的地方。伴奏的乐器有打击乐锣、鼓和拍板,管乐器的笛子,后期加入弦乐器琵琶等。

开演前,先有参场。^求?书¢帮` !哽.芯-最/快.所谓参场,就是在开演前,剧团主要演员穿着行头,与场面人员排站在舞台上,向观众致意。同时,也是向观众展示剧团演出阵容。接着是“开呵”,也作开和。即简单介绍剧情。

正式演出开始,一般由冲末(间或也用其他角色)先出场,称“冲场”。剧中角色上场,除主唱演员外,一般都先念四句上场诗。内容依角色的身份、行业、年龄和剧情而有所不同。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般是全剧由一个角色主唱。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戏;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戏。一个末或旦角,在不同的折中,可以扮演不同的人物,但必须同是旦或末。也有的杂剧由正旦、正末分担主唱角色。

除唱、白外,演员还要表演情态、动作,称为“科”。表演滑稽动作或语言令人发笑叫做“插科打浑”,也称做“介”。

此外,元杂剧也有现代戏剧中称为“效果”的各种声响。如剧中人弹琴,后台需发出相应的琴声;剧情中的雷声、风声、雨声、鸟叫、莺啼、雁鸣等等,后台均能传出相应的声响与剧情配合。+咸*鱼?看.书/ -唔?错′内`容,

全剧结束前,在第四折的最后一曲之后,由一地位较高的人出场,对剧情作最后处理,称为“断出”或“断了”,全剧结束。

元杂剧每一折的第一支曲子之上,必须标明属于何宫或何调。

中国古代音乐,以“十二律”为基础。所谓“律”,就是乐音的高度。又有五声,所谓“声”,就是现在的“音阶”。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再加入变宫和变征,便成为七声,相当于现代音乐的1、2、3、4、5、6、7。十二律轮流为宫就成十二宫,十二宫各有七声,可得八十四调。但在实际应用上,到隋唐时,只存燕乐二十八调:即宫、商、角、羽四声,每声七调,计二十八调。其中宫声七调称宫,商、角、羽各七调称调。合起来即称“官调”,实则官与调的含义是一样的。到金、元时,则只有六宫十一调。北曲用的宫调,只有五宫四调⑥。

宫调就是限定管色的高低。管色,就是俗称的调门。所谓宫调,“犹如现在的工字调、尺字调或C调、D调之类。各个宫调,因其所用的管色,有高低之分,所以,表现出来的音律,就自然不同”⑦。根据燕南芝庵《论曲》的说法:仙吕调——清新绵远南吕宫——感叹悲伤中吕宫——高下闪赚黄钟宫——富贵缠绵正宫——惆怅雄壮道宫——飘逸轻幽大石调——风流蕴藉小石调——旖旎妩媚高平调—&md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