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参见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_一`看-书-枉! \耕′歆+最/筷¢
④参见《元代杂剧》、《元明杂剧》、《元代杂剧艺术》。
⑤参见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出版社,1981年。
⑥北曲即元杂剧、套曲、散曲所用的曲调。其五宫四调分别是: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⑦参见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⑧钟嗣成等《录鬼簿》(外四种),朱权《太和正音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⑨参见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⑩商韬《论元代杂剧》,齐鲁出版社,1986年。
参见许金榜《元杂剧概论》、王国维《宋元戏剧考》,梁启超《小说丛话》。
参见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钟嗣成等《录鬼簿》(外四种),朱权《太和正音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鸿′特¢晓\说,网? ′首/发?
商韬《论元代杂剧》,齐鲁出版社,1986年。
参见顾肇仓《元代杂剧》,作家出版社,1962年;顾学颉《元明杂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据《元杂剧概论》附录《现存元杂剧作品及其作者》。
三史编纂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七月,初立翰林国史院,以金末状元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王鹗请立史局,纂修先朝《实录》及《辽》、《金》二史,并推荐史天泽、耶律铸、王文统等监修《国史》和《辽》、《金》二史①,此为首次议修《国史》和《辽》、《金》史。但忽必烈即位后,百废待兴,修史工作未能立即进行。
至元元年(1264),商挺“入拜参知政事。建议史事,附修《辽》、《金》二史,宜令王鹗、李冶、徐世隆、高鸣、胡祗统、周砥等为之,甚合帝意”②。王鹗也上奏称:“自古帝王得失兴废,班班可考者,以有史在。我国家以神武定四方,天戈所临,罔不臣属,皆太祖庙谟雄断所致。^r-a+n+w-e¨n!z!w′w′.`c_o`m¨若不乘时纪录,恐岁久渐至遗忘。《金实录》尚存,善政颇多;辽史散逸,尤为未备。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③建议置局纂修《实录》,附修《辽》、《金》二史。并荐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鸣、徒单公履、郝经、杨恕、孟攀鳞、王恽、雷膺、周砥、阎复、胡祗统、孟棋、刘光等入史馆。二月,敕选儒士编修《国史》。此为世祖时第二次议修《辽》、《金》史。
至元十三年(1276),翰林学士李架奉诏召宋士至临安,董文炳对他说:“国可灭,史不可没。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太史所记俱在史馆,宜收以备典礼。”乃得宋史及诸注记五千余册,归国史院④。
灭宋后,又议修《辽》、《金》、《宋》三史。则《辽》、《金》二史已议至三次,并首次议及,《宋史》。但因政事倥偬,议而未行。
仁宗、文宗时期,三史修纂一再议而不行。仁宗时,平章政事、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李孟曾请修《宋史》;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袁桷也上《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于翰林国史院,指出:“伏读先朝圣训,屡命史官纂修《辽》、《金》、《宋》史,因循未就。推原前代亡国之史,皆系一统之后,史官所成。”并详列纂修《宋史》所应采择的书目,分类条析。他说:“凡所具遗书,散在东南,日就湮没。或得搜访,或得给笔札传录,庶能成书,以备一代之史。”时“文书阙略,辽、金为甚”。修史工作依然停留在议论和搜求三史遗文阶段。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右丞相拜住监修国史,锐欲撰修三史,并责成于袁桷。桷“亦奋然自任,条具凡例,及所当用典册”,并“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⑤。后英宗被害,事不果行。
文宗天历(1328~1329)、至顺(1330~1332)年间,屡诏史馆纂修三史,又因“互以分合论正统,莫克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