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大唐:如此江山 > 第14章完结

第14章完结

更重要的是,薛仁贵得以在唐太宗面前充分地展示了一把英雄形象,得到了皇帝的激赏。¢薪+完_夲!鉮?占+ ~首·发·甚至唐太宗还说了这样夸张的话:“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意思是,我手下原先的猛将都老了,以后要看你的了。这次出征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你啊。俗话说得好,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啊!这份赏识,比做到“少校”那可重要得多了。唐军中“少校”成堆,可能得到皇帝如此称赏的,那绝对是百年难遇啊。就唐太宗这句话,薛仁贵也足够了。

回师之后,薛仁贵又升迁为“右领军中郎将”(“正四品下”,相当于“上校”)。而且“北门长上”——驻防北宫门玄武门,这可是保卫皇帝和皇宫安全最重要的禁军部队。一个新的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话说回来,薛仁贵的际遇,恐怕也只有在唐太宗手下才会出现。?狐/恋_文¢学` +追*嶵~新`章^劫?唐太宗破格提拔人才是很出名的。当然,前提主要是薛仁贵自己勇猛善战。此外,他的那身白袍,恐怕是要占据首功了吧!如果他不穿白袍,战场上就不会引起轰动,达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很可能入不了唐太宗的眼。这个创意自然是超级地帅!要知道,战场上穿白袍,那是冒了极大的生命危险的。自古有“临阵不自标异”一说,意思是为将者临阵时装束不得标新立异,要注意伪装,以免成为对方的首要攻击目标。《淮南子》就曾经说过:“将军不敢骑白马,盖惧其易识也。”穿上白袍,那对方肯定拿你当靶子招呼了。当初唐太宗屡次亲自率军冲锋陷阵,也都是掩盖真实身份的,他的盔甲装饰都与众人相同,以至于好几次,他战后回军营,都要脱下头盔来表明身份。否则一上战场,敌人肯定拼死了要消灭李世民先。事实上,薛仁贵自己后来也不再穿白袍了。晚年有一次上战场,敌人不相信是薛仁贵领军,他于是脱下头盔来表明身份。薛仁贵穿白袍,有少年轻狂的味道,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富贵险中求”的心理吧。_如/闻′王^ \更~辛¢醉~全`还好,这招恰好契合了唐太宗的张扬个性。

不过,薛仁贵这个白袍举动,确实超级酷,也非常富有戏剧性,所以后来民间故事中,人们心目中,超一流的将领,都是穿白袍的,比如赵云、罗成等,动不动就是“银盔银甲素罗袍,手使亮银枪”,端的是帅。这个造型的成功,创意专利毫无疑问应该归于薛仁贵。

四、薛仁贵征东

虽然薛仁贵是唐太宗钦点的“新一代”领军人物,但他的致命弱点是出身低微,缺乏军中资历。这个弱点,也是后来导致他大非川一役大败的根本原因。所以,他被破格提拔防守玄武门之后,一守就是十多年,失去了再次放入囊中的机会。因为高宗时代,主持军政大局的,正是“旧人”李。四处出征的,也都还是些“旧人”如苏定方等。

薛仁贵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卫着玄武门,兢兢业业。终于,在永徽五年(654),薛仁贵有机会救了唐高宗一次。当时山洪暴发,直冲玄武门,薛仁贵不顾自身安危,登门向皇宫大呼,高宗因此得以避险。于是他不仅被赏赐了一匹御马,而且不久之后再次获得了出征的机会。努力工作,总有回报啊。

这次出征还是打高丽。高宗初年最大的课题就是要征服高丽。高宗想做孝子,要替老子出这口气。但高丽是块硬骨头,不好啃。于是李就采取了消耗战策略。时不时地派人马去骚扰一下,让高丽不得安定,疲于奔命。薛仁贵憋得太久了,这番出征,那真如猛虎下山,一发不可收,战无不胜:

贵端之战:显庆三年(658),薛仁贵在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丽军,斩首三千余级。

横山之战:显庆四年(659),薛仁贵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被射者无不应弦倒地。薛仁贵的骑射功夫一点没有耽搁下。

石城之战:同年,薛仁贵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当时高丽军中有个将领非常善射,一连射杀了唐军十余人,无人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