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狄仁杰造福一方的经历吧。+6!吆′看\书.枉/ ?已_发*布\嶵¨鑫·漳_结+垂拱元年(685),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宁州在今甘肃宁县一带,当时为边疆地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抚和戎夏,人得欢心”。当地人特地为他立碑颂德。唐代有个制度,地方官如果政绩出色,老百姓可以立碑赞颂,这个碑叫“德政碑”。立碑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都需要中央严格考察后才批准。当然后期假冒伪劣的也多了。唐前期的立碑比较少,也都货真价实。狄仁杰一生在地方做官很多,这样的碑也遍布全国,在当时也是个罕见的现象。
第二年,他再次被巡察的钦差举荐,于是再回朝廷做冬官(工部)侍郎。但很快又被派出巡察地方。接着做过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再贬为彭泽县令。
虽然狄仁杰一落千丈,被贬为七品县官,但他无暇自怨自艾。因为赴任当年,就遇到大旱无雨。狄仁杰立刻上奏疏,要求朝廷救灾,并免除租赋。而且他救的不止彭泽一县,还包括周边的八个县。·珊-芭~墈\书*徃· ^嶵′薪,蟑′节.埂′欣.筷_朝廷很快答允,于是当地百姓得以渡过灾难。等狄仁杰离任后,彭泽百姓自发给他建造了“生祠”。活着的人能被立祠祭祀,那是罕见的荣誉。而且也要经过中央批准。
万岁通天元年(696),河北被契丹入侵,百姓惊扰,朝廷震动。武则天把彭泽令狄仁杰调为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驱赶百姓入城,缮修守具的做法,而是让百姓放归农田,安心生产,同时整顿军备。不久契丹退兵。而这年魏州因为没有错过农时,居然获得了大丰收,使老百姓避免了一次大灾难。当地百姓出于感恩也给他立了生祠。据说魏州百姓每个月初都要去生祠供祭,摆上酒肉。
有一次狄仁杰刚好去朝见武则天,居然面有醉色,武则天知道他是不喝酒的,就很奇怪。狄仁杰就说因为百姓祭祀才这样的。武则天派人去查验了之后,方才相信。这个故事很有趣,虽说是编造的,不过也生动地反映了老百姓对狄仁杰的衷心爱戴。
不久,狄仁杰再次升任幽州(今北京)都督,安抚战后余生的百姓,恢复生产。`d?u!y?u-e!d~u?.·c\o/m′
在赴任之前,武则天特别赐予他一件龟带紫袍,而且武则天亲手(据说)在上面加了十二个金字:“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她终于要重用狄仁杰了。狄仁杰有了更好的平台,可以为天下所有百姓造福了。
六、移风易俗
狄仁杰在地方上,除了拯救百姓疾苦之外,也很注重移风易俗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最出名的是他在做“江南巡抚使”的时候,曾经做过的一件惊人的大事——大毁淫祠。
什么是“淫祠”?淫是不必要、多余的意思。所谓淫祠,就是官方不正式认可的祠庙。江南吴楚一带,因为风俗传统特别,有大量的祭祀祠庙,用以崇拜五花八门的人神和鬼怪。基本上都属于淫祠。
唐代笔记里记载过一段很有趣的故事:江南有个驿吏,特别能干,把驿站的东西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新刺史上任时,他请刺史来检查工作。走到一道门前,挂着一个神像,说是“杜康”,原来这是酒库;又来到茶库前,也有神,说是“陆羽”;还有一个库是放酱肉腌菜的,门前也有个神像,说是“蔡伯喈”,刺史大笑,说这个神就不必了。
实际上这些祠庙的祭祀浪费是相当惊人的。在狄仁杰看来,鬼神并不能救民于水火,百姓徒然耗费钱财,有害无益。况且狄仁杰本人是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奉行者。不久前,狄仁杰就完全不理会妒女祠的传说,为人民消除了一次无谓的徭役。所以,狄仁杰到了江南后,不惧各种阻力,下令将各种淫祠毁去,共计一千七百余所,如项羽、春申君、赵佗、马援等等,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子胥四祠,这在崇信鬼神的唐代,实属不易,足见狄仁杰见识超凡。
据说在毁项羽祠的时候,大家都畏惧不敢前,说入内者必死。狄仁杰大怒,当即写了一个通告——《檄告西楚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