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恩宠远没有到头,天宝六载(747),安禄山兼了御史大夫一职;三年之后,赐爵东平郡王,将帅封郡王,这在唐代是头一回;又下令给他修建豪华的住宅和别墅;到天宝十载(751),再兼领河东节度使的时候,安禄山的宠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芭.看!书-王\ \蕞,鑫?漳′結.埂-欣^快/
六、一路狂飙的安禄山(2)
而与之相对照的则是,安禄山的军功并不是那么显眼。虽有些小斩获,但一直没有突破性的战绩。甚至在天宝十一载(752)安禄山亲自出征契丹,还吃了一个大败仗,他自己都差点当了俘虏。而次年的复仇行动也不了了之。如果我们还要拿西北方向的名将哥舒翰、高仙芝们耀眼的赫赫战功来比较一下的话,安禄山应当会更加羞愧的。
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诡异”的现象:一方面是安禄山星星点点、拿不出手的战绩,一方面则是唐玄宗如火如荼、无人可及的恩宠。这显然不合情理,但这一切又都是活生生的现实。*狐`恋/雯-茓? /罪`辛!彰!劫·耕-欣*哙,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玄宗已经把他视为一颗重要的政治棋子,一个社稷重臣,而不单单是个普通将领。所以,战功已经不是首要的问题,甚至不是问题。唐玄宗用他的首先不是军事才能,而更多的是政治才能和政治资源。
天宝时代的唐玄宗,固然还有些开拓的野心,但已经比较怠政,他更希望能够垂拱而治,而不是事必躬亲。
如果说这时候,玄宗在文的方面有了李林甫,那么武的方面,则想倚重安禄山。李林甫其实是个小心谨慎、忠心有加的人,玄宗虽然比较放心他做宰相,但毕竟还需要有个力量平衡,而安禄山则是他认为的最佳人选——安禄山的作用不在边疆,而在于庙堂。
李林甫在内,安禄山在外;李林甫是文官,安禄山是武将。此外,李隆基以为安禄山有足够的忠心,也有足够的政治才能。这是政治平衡。
很多人对天宝三年到天宝十年安禄山身兼三镇,大唐的东部,甚至北部的一大部分军事势力,都控制在安禄山手里这个异常现象,都从军事的角度来解释,认为当时的军事需要大军团的联合作战,所以兼领不同节度使正是战争发展的需要。¨墈~书`君* !埂/芯¢嶵_快.这个解释,固然是对的。但是,如果从政治角度来理解,则更有说服力。
天宝时期,大唐帝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出现了一种失衡状态,边军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央直接掌控的军队,所谓强枝弱干。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有经验的政治家不可能不产生警惕。玄宗肯定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潜在威胁。但是要彻底扭转,似乎很困难,可能玄宗也是过分迷信自己的权威,他没有彻底改革,而是采取了一个搞平衡的策略来对应。
当时最强的边军可以大致分为两大集团——西北系和东北系。西北系以朔方节度使为中心,东北则以幽州节度使为中心。除了安禄山占据了幽州等三镇外,西北系的节度使如王忠嗣、哥舒翰、安思顺、高仙芝等名将,都与安禄山关系不佳,尤其是哥舒翰,两人的矛盾是公开化的。据说有次宴会中,安禄山想和哥舒翰拉近关系,结果反而造成了误解,双方矛盾恶化。当时,高力士是亲见其过程的,而且他有意无意地造就了矛盾的不可化解。高力士的行为,很显然是代表了玄宗的意思。
玄宗用关系恶劣的将领来掌握不同的边军,显然是一种政治上的平衡政策。万一有一方造反,另外一方肯定会反对。这样一来,造反成功的机会大大减少,那有谁敢去冒险?实际上,这个政策在后来确实起到了作用。肃宗平定安史之乱,主要就是依靠朔方军等西北系的力量。
但这种政策显然是一种走钢丝的危险行为。一旦失衡,大唐帝国就要堕入深渊。平衡掌握得一时,掌握不了永久。可以想象,钢丝一路走下去,即使在玄宗时代不爆发叛乱,到他的后代手里,也肯定会问题丛生。此举看似高明,实则贻祸子孙。从这个角度来说,玄宗实在不是个足够好的政治家。
到了安禄山有些跋扈不臣的苗头之后,玄宗发现问题已经很严重,他甚至已经没有太好的法子控制安禄山了。人君控制臣下的手段,无非是生杀予夺、富贵贫贱。但是此时玄宗发现问题麻烦了,如果他翻脸,杀了安禄山,那么这个巨大的空缺由谁来顶替呢?所以,节约成本的做法就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不断宠任安禄山,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