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没人向玄宗送情报,但这些情报一概被玄宗无视,后来甚至于干脆把告发安禄山的人直接送到安禄山那里去。?卡~卡.晓.税`枉, ^更~鑫¨最^全,这下玄宗的耳根就清净了。说到底,是玄宗自己选择性失明。
吉温固然和安禄山交好,不过他大概没有胆子劝安禄山造反,据说他曾和安禄山密谋说,只要我们能推翻李林甫,那我保证你能当上宰相。看来他们的目标还仅是定在宰相位子上。
倒是安禄山后来招揽的一批失意文人中,不乏胆大包天之辈。比如高尚(字不危),此人颇有才学,却贫困不得志,常叹道:“高不危当举大事而死,岂能啮草根求活邪!”颇类似于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野心。虽是文人,却有亡命徒的狠劲。“最怕流氓有文化”,指的就是这种人。
高尚和另一个文人严庄,后来就成了安禄山的“谋主”,他们俩在鼓动安禄山造反这个事情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安禄山造反一度军事受挫,他非常郁闷地训斥高尚、严庄说:“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他们还用了图谶这种东西来劝说安禄山作乱,颇有煽动性。/小_税!宅` /冕,费.岳-读-在建立大燕政权后,高尚当了中书侍郎,而严庄做了御史大夫。可见两人在安禄山集团中具有核心地位。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在河北道地区,安禄山提拔了大量行政官员,任为各州刺史。这其中就包括颜杲卿,所以后来颜杲卿拉起反安禄山大旗后,安禄山非常恼怒地训斥他说:我提拔你是对你有恩,你居然反我,恩将仇报!可见,安禄山早就在各州刺史人选上埋下了很多种子,他要等着在这时候收获果实。范阳起兵的开始,势如破竹,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安禄山,大概是很难理解颜杲卿这样的儒家文人的情怀和立场的,但他非常懂得用利益收买人心。
安禄山手下,武将自然是不缺的。比如史思明、安守志、李归仁、蔡希德、崔乾祐、尹子奇、武令珣、田承嗣等,都先后被提拔。这些武将都是智勇兼备,在后来的战争中都是战功赫赫,堪称名将。看来安禄山还颇有识人之明,会用人也是做领袖的必备条件。
不过,这些武将的身份,大多不是汉人。而且,他们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士。他们在文化上、心理上都是自成一体的,和那个远在万里之外的长安中央,实在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当然,他们知道皇帝是最高领导,但不也有句话说“天高皇帝远”么?还有句话说“县官不如现管”。^零¨点_看_书- !已¨发?布/最`辛*章+节_因此,这批军中骨干力量,他们对安禄山的向心力和拥戴,恐怕要远大于对朝廷、对皇帝的所谓的“忠”。不是说蕃将就没有忠于皇帝的,但毕竟“忠”这种美德,对他们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也许他们更喜欢“义”,喜欢军队中成长出来的兄弟式的情义。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更像是一批梁山好汉。他们更愿意支持自己的“大哥”。
天宝十四载(755)二月,安禄山上奏,要求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人将领。当时宰相是韦见素和杨国忠。韦见素本是个好好先生,从不拿主意。可这时韦见素都急了,极力劝谏玄宗说,这是安禄山要造反的证据。这确实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证据,安禄山几乎已经是*裸地在做准备工作了。
军事方面的准备,除了将,还有兵。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的时候,他的军队中,除了本部军队外,还有大量的蕃兵。这些蕃兵都是安禄山经过很长时间逐渐积聚起来的。这些人在叛乱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核心战斗队的作用。
战备方面,那就更多了。比如他“畜战马数万匹”,武器装备,也是堆积如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充分利用了胡商,他派大量胡商去做生意,每年交纳上来的珍货“数百万”,这里面,既有他做过商人的基础,也有他利用宗教的成分——他扮演的光明之神,唬住了很多胡商。
九、渔阳鼙鼓动地来
安禄山有贼心,也有贼胆,但他选择在天宝十四载造反,其实也是被逼的。
为什么说是被逼的呢?这是因为有个叫牛二的人—&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