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大唐:如此江山 > 第48章完结

第48章完结

李怀光之功与过相较,功大于过。·x\w+b^s-z\.?c`o,m/其实德宗也颇知李怀光的苦衷和无奈,因此,在后来也一直对李怀光抱有期待,期待李怀光能重新投向朝廷。后来德宗曾经悄悄地派宦官去河中和李怀光联系,想赦免他。

结果事情暴露后,李晟公开弹劾宦官尹元贞“矫使”,将德宗的这个企图给阻住了。李晟的功劳都是在与李怀光对比之下才显得光辉。如果李怀光被赦免了,那人家的奉天救驾之功,恐怕还在李晟收复长安之上呢。这一步,那是非争不可的。

李晟立刻上奏,宣称“赦怀光有五不可”,这些道理都没什么错。这个时候,李怀光是不能赦免了,否则中央权威更是丧失殆尽。但从李晟的角度来说,总是有点落井下石的意味。

事实上,李怀光的“叛乱”,一半是由李晟促成的。在李怀光军和李晟军联营期间,双方矛盾的加深,就李晟来说,固然属于无可奈何,但他并没有积极弥合双方矛盾,没有促进朝廷和李怀光的和解,反而是拼命向朝廷揭发说李怀光要反。\x~x`s-c~m¢s/.?c·o¨m?李晟并没有什么证据,只是自己推断,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诬告。

说到吞并军队,反而是李晟自己开了这个先例。当他进军东渭桥的时候,这里本来驻扎着刘德信军,率领的就是那支神策子弟军。李晟到来之后,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刘德信,合并了这支军队。当时,李晟身为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是所有神策军的上司,指挥刘德信军本来也是合情合理,但他为什么要杀了刘德信呢?恐怕还是有抢夺功劳之嫌。正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实刘德信也算是神策军大将,李晟随便就杀了,实在可算得上是跋扈的行为。

如果我们可以认为李怀光并没有反叛中央的决心,那么李晟力抗李怀光军这项功劳,其实也就一笔勾销了。这样,属于李晟的军功,其实就是收复长安一项。收复长安固然重要,但这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换个将领,肯定也能拿下。而且就这种情形下,李晟还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搞定。!微¨趣.晓\说_蛧^ ′吾*错/内′容·当时李怀光屯兵八旬,也不到三个月。后来李晟在接驾的时候,就表示自己收复长安时间太迟了,有罪。当然,从为人处世角度讲,他这个态度,就是李怀光远远赶不上的地方。

李晟军收复长安的时候,其实也干了很多坏事。当时朱泚的伪朝官员的所有家产,都被将士们吞并了。这明显属于擅自做主的行为。与李怀光军的公开劫掠,其实也相差不远。

总的来说,李晟和李怀光相比,功劳不及李怀光,就罪过而言,除了没有公开不服朝廷之外,其他诸如杀将并军等行为,也是差不多的。李晟的最大“优点”,就是对朝廷一直表现出顺服姿态。从结果来看,李晟是一步登天,而李怀光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何止天壤之别啊。说起来,还真是有点不公平。

但政治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关键之处,不能犯错。李怀光是不懂政治啊。李晟更懂政治,所以他成功了。

在此后每次宴会及赏赐时,排第一的总是李晟,而第二的总是浑瑊,其他的将相都要次之。这个座次,显然是奉天定难功臣的座次了。而此时,李怀光则还在河中,苦苦死守着他的一亩三分地,这等座次,他是半个也没有了。

尽管李晟非常成功,非常风光,但有趣的是,德宗很快就剥夺了他的大权,将他派往节镇去镇守边疆。很显然,德宗这是变相地贬了他。德宗的心态,是颇可玩味的。

八、将相不和

基本上,德宗后期,李晟在政治上比较失势。除了德宗本人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将相不和——李晟与宰相张延赏发生了深刻的矛盾。说起来,张延赏和李晟还是同年生的,可以互称一声同年兄了,无奈八字不合。

张延赏也是个人物,书香门第,开元名相张嘉贞之子,博涉经史。而且也很有真才实干。就在建中四年(783),全国一片混乱之际,张延赏正做西川节度使。部将趁机造反,将他赶出了成都。他不动声色,杀了个回马枪,将叛乱一举平定,稳定了唐朝的西南一隅。功劳不细。

张延赏确有宰相之才,德宗也颇为欣赏,在贞元元年(785)的时候,准备起用他为宰相。可就在任命下达的时候,被半路杀出的李晟给坚决阻挡了。

李晟对张延赏意见这么大,原因却很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