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像高弘图(南京户部尚书)以及路振飞那样的官员。^萝/拉¨暁^税\ -已/发¢布~蕞,鑫~彰′劫^他们资望深厚,努力保持个人独立性,无党无派。不过,在政见上,他们往往与东林党人一致,少有隙罅;以后,我们会在高弘图的表现中清楚看见这一点。
五
崇祯诸子全无下落,可居大位者只能到近支藩王中找。而以当时实际,范围亦属有限,无非是在南撤淮安的几位藩王中挑一个。顾炎武说:“大臣多意在潞王。”[25]他所说的“大臣”,实即东林党人或与之气味相投者,他们在南京政坛占有绝对优势。此议之源出,李清《南渡录》说:“倡议者,钱谦益也。”[26]钱是东林魁首,人脉甚广,由他提出倡议,号召力自然不同。果然,“兵部侍郎吕大器主谦益议甚力,而右都御史张慎言、正詹事姜曰广皆然之。”[27]这几位均为南都大僚,重量级人物。与大人物表态同时,还有两个低级别官员卖力地到处游说,争取更多支持。一时间,潞王呼声甚高,看上去似乎非他莫属了。
尤其是,史可法也倾向于潞王。这使得迎立潞王的可能性显得更大。钱谦益倡议提出时,史可法尚军次浦口,南京高层在高弘图召集下连日讨论,并将讨论的内容以信使告知史可法;同样,他也收到反对者的来信。!秒?漳.结^晓_说+徃^ ?首¢发.对此,《国榷》这样记述:南京闻变,兵部尚书史可法前将三千骑勤王,出屯浦口。户部尚书高弘图、都察院右都御史张慎言等连日议。潞王伦稍疏,惠王道远难至,亲而且近莫如福王。史可法意难之。总督凤阳马士英移书以商于可法。可法以福王不忠不孝,难主天下,逡巡而未决。[28]
简言之,南京大臣们建议迎立潞王,凤阳总督马士英或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人,认为福王当立。明显地,史可法不喜欢福王,倾向于潞王,但却迟迟拿不定主意,沉吟犹豫。
他犹豫什么呢?就在于“潞王伦稍疏,惠王道远难至,亲而且近莫如福王”这一句。
里面提到三个人:潞王、惠王、福王。这三人,头两位各有“不足”——潞王是“伦稍疏”,惠王是“道远难至”——唯独福王“亲且近”。反推之,潞王的问题在于“近”而不“亲”,惠王倒是满足于“亲”,可惜又不“近”。`优?品,暁.说*罔! !追\罪\歆_章+洁\
这绕来绕去嚼舌头似的,究竟啰嗦些什么呢?
先挑简单的说:“近”字易解,就是此时此刻人在哪儿。潞王和福王都到了淮安,近在咫尺;惠王却人在湖广荆州府,不但远,路途也不太平,故曰“难至”。
至于那个“亲”字,我等却不免为之稍稍犯晕。它讲的是,封建礼法中的继承权顺序。基本原则是,一、先直系后旁支;二、旁支间由近而远;三、所有情形下先长后幼——唯有一个例外,叫“有嫡立嫡,无嫡立长”[29],亦即嫡出为先,哪怕齿序居后。大致如此,再补充一点,这个顺序,不单为皇家决定继承人时所遵守,即便民间百姓,一旦继承、析分家产也是如此讲究。因为中国式家族具有盘根错节、举世无双的结构,必得将这种结构如此梳理出一番条理才行。
当时明朝王室枝叶,我们也不追溯太远,从崇祯的爷爷亦即以“万历皇帝”为人所知的明神宗说起。神宗传位于太子朱常洛,是为光宗;光宗死,长子朱由校即位,就是那位宠信魏忠贤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死后,膝下无子,朱由检以“兄终弟及”登基,成为崇祯皇帝。眼下,按第一顺序,该崇祯诸子的某一位登上皇位——但我们已知,他们全都没有踪影。
第二顺序,理论上是天启那一支,但这全无意义,否则当初也轮不着崇祯当皇帝。接着往上推,第三顺序,应为光宗所出其他皇子或其后代,但是,除了天启、崇祯两位,他没有别的儿子,这条线索也就此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