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49章完结

第49章完结

而且还有更加具体的原因。/艘_艘_小^说¢惘′ *追?最^辛,章·劫.《明史》说:

流寇逼皖,大铖避居南京,颇招纳游侠为谈兵说剑,觊以边才召。[25]

“流寇逼皖”,是崇祯八年(1635)的事。为此,阮大铖从老家安庆避乱到南京。但实际上,他来此远非避乱。到了南京,就开始大肆活动,《明史》所说“颇招纳游侠为谈兵说剑”,只其一端;我们从别的史料发现,他在南京广为交纳、到处公关。吴梅村说:有皖人者,流寓南中,故奄党也,通宾客,畜声伎,欲以气力倾东南。[26]

策划《留都防乱揭帖》时,陈贞慧也说:

士大夫与交通者未尽不肖,特未有逆案二字提醒之;使一点破,如赘痈粪溷,争思决之为快,未必于人心无补。[27]

可见活动重点,并非使枪弄棍之人,而是社会名流、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物,且颇为奏效。之能得逞,一是“逆案”已历多年,不少士大夫对此颇感淡然。二是阮氏本人确实风雅博才,与之交不失怡悦,况且他还拥有一个顶级剧团,谁不想饱饱眼福?三是施以恩惠,说白了,就是以财贿通(阮大铖相当有钱),连复社名流也在其列,例如侯方域。?叁,叶¨屋. ¨免·沸+岳\黩,当时,侯南闱不中,又赶上河南闻警,便滞留南京,渐渐橐金颇匮,大铖“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食,与侯生游”[28]。这是侯方域自己的说法,因为事情有些尴尬,不免闪烁其辞;依《桃花扇》,则侯方域梳栊李香君的全部费用(黄金三百两),都是阮大铖托他们共同的朋友杨龙友居中打点。

前面说到,自崇祯初起,复社势力已盛,而它正式成立后的三五年内,更发展到无所不在的地步,从文化到政治,呼风唤雨,简直是左右明末的一种在野的“霸权”。当事人吴梅村为我们言彼时复社名流的表现与心态:往者天下多故(变乱,动荡),江左尚晏然,一时高门子弟才地自许者,相遇于南中,刻坛,立名氏……以此深相结,义所不可,抗言排之,品覈执政,裁量公卿,虽甚强梗,不能有所屈挠。[29]

强势若此,舍我其谁。!咸.鱼?看,书- _首!发/就连对马、阮深恶痛绝的孔尚任,也觉得复社诸君过于得理不饶人,以“热闹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牵缠的枝叶”[30],微讽其意气太盛,而给自己种下祸根。不过,与复社讲究宽容、策略,原是不可能的,它就是一个青春性、叛逆性组织,或者说,就是明末一个“愤青”集团。一来,它自视怀抱崇高理想,手握真理正义,只要“义所不可”,就“抗言排之”,为此绝不“有所屈挠”,这正是它要坚持、断不放弃的东西;二来,它那样人多势众、影响广泛、一呼百应,满世的粉丝和拥趸,满面春风、花开堪折直须折,得意犹且不及,又怕着何来?

所以,当一条“落水狗”、一个已经被历史钉上耻辱柱的人,居然在眼皮底下大肆活动、招摇过市,而非隐姓埋名、夹起尾巴做人,本身就不可容忍。况且,他们解读出了其行径的真正居心:拢络人心、打通关节,以便“翻案”。他们痛心于人心是如此易于忘却,不过十年出头的光景,丑类的罪恶就被淡漠,“奄儿媪子”的阮圆海已经高朋满座、俨然南京社交界的一颗明星!若任由事情这样下去,东林先辈的血岂不白流?

笔者设想,假使1635年阮大铖迁至南京后,低调处世、离群索居、只当寓公,恐未必发生《留都防乱揭帖》事件。然而三年来,阮氏的张扬与跋扈,终令复社精英感到责无旁贷。他们的领袖,本有不少是东林旧耆和英烈的后代,旁人或能忘却、淡漠,他们则刻骨铭心。《南疆逸史》关于顾杲写道:杲,字子方,端文公宪成之孙。为人粗豪尚气,以名节自任。端文讲学东林书院,清流多附之。由是东林遂为党魁,皆引端文自重,而杲为其宗子,故虽未任而名甚高。阮大铖既废,居金陵,思结纳后进以延誉,乃蓄名姬、制新声,日置酒高会,士雅游者多归之。礼部主事周镳恶之,曰:“此乱萌也。”因草檄,名曰《南都防乱》,引诸名士以排之,而难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