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59章完结

第59章完结

社名士。在盛行以名节论是非的明末政坛,这令人大跌眼镜,构成十足的反讽。观察这个“名节”系统,我们除了从中看到中国特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形态,也看到了历史的阴影。

明末投降问题,既引人注目,又淆乱迷离。

当时,杨士聪写了一本小册子《甲申核真略》。他在“凡论”里说:称核真者,以坊刻之讹,故加核也。坊刻类以南身记北事,耳以传耳,转相舛错,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者,其不真也固宜。[1]

他所讲的“坊刻”,指甲申国变后推出的一批书。明代印刷术既已发达,而明人的时事意识、政治意识、新闻意识、市场意识更是前所未有。惊世之变后,出版家反应迅疾,第一时间付诸行动。他们知道什么书好销,也知道怎样内容合乎读者口味,于是,以亲历、见闻的名目,或编或撰,大量推出纪实作品。以我看来,这其实是中国的第一次纪实作品出版热。不过也跟今天相仿,名曰“纪实”,里面却有不少属于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亲历、见闻的旗号,实际只是道听途说,即便捕风捉影、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一类情形,亦复不少。一个主要原因,即如杨士聪所说,“以南身记北事”。好些编者、作者,事变发生时,根本身在南方。既然并不在场,况且又是短时间匆就,哪怕没有捏造之心,对实际事实疏于核实终归难免。举个例子,后被阮大铖借题杀掉的周镳,便是“以南身记北事”的一位。他一个人就编辑了两本这样的书,一名《燕中纪事》,一名《国变录》,被失睦的亲戚告发为“私刻”。[2]这两本书,我们现在不能看到,难断其质量;不过以其远离北京,仍敢采用《燕中纪事》《国变录》这样追求现场感的书名,确令人不得不抱一点怀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