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68章完结

第68章完结

这果实被谁收获了呢?那就是经过元代间隔一百年后而“恢复中华”的明人。+鸿*特¢暁_税′惘¨ /已.发,布′罪,薪~璋¨截^我不知道若非之前的百年异族统治,明代是否有那么强烈的复兴儒学的使命感。总之,从一开始明代意识形态就抱着重振汉官威仪的志向,对此,既近且好、甚至唯一的选择,自然是以宋为师。明代士子接过宋儒的衣钵,将它好好地发扬光大了,而明代的统治者也从国家层面大力褒奖和推动。所以,道学风气兴于宋而弘于明,终于在社会全面铺开。这就是为什么宋、明两代,晚景相像,而两者的社会心理与反应却并不相同——明末的悲情气质,比宋末强烈许多。虽然南宋末年也出现了古来少有的悲情形象文天祥,但到了明末,文天祥式人物就绝非一个二个,而是难以计数、俯拾即是。明代士子常把“国家三百年养士”一语挂在嘴边,在他们,这话可不空空洞洞,而是沉郁顿挫、掷地有声的。因为,虽然每个王朝都“养士”,但只有明朝以“名节”养士,士子们的道德归属感、使命感特别沉重。所以,历来于改朝换代之际都不免发生的降附现象,偏偏在明末才形成那么大刺激,恰似洁癖者一脚踩在狗屎之上。¨E+Z-暁·说`徃′ ?最?鑫·漳¢节~更+辛′哙?我们若不能想象明人这种洁癖倾向有多严重,可以打量一番至今林立各地的贞节牌坊。不知大家可曾留意,这些贞节牌坊绝少有建于明代之前。它们是男人给女人立的,或丈夫给妻子立的,而依礼教的观念,臣子之于君主就好比女人之于男人、妻子之于丈夫,道理完全相同;因此,和“好女不事二夫”一样,好的臣子也不该侍奉二君。

话说回来,并非只有中国才讲“忠”。其他文化和文明,也主张效忠国家、奉事以忠。可见“忠”在有些方面,也反映了人类“普世价值”。本文讨论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忠”,产于中国式君权崇拜的观念及历史。这种“忠”没有“普世性”,只有特殊性和极端性,以致经常闪现不可理喻、出人意表的惊人之见。

比如,通常接受“伪职”、切实为敌工作的人,才算投降者,而在明人眼里,这远远不够。.k·a¨n¢s·h¨u_j*u+n/.*n+e?t\从当时江南各地人士“讨降”檄文中我们发现,那些在京遭受拘禁与拷打的官员,也是指责和清算的对象,也列入“从贼”范围。杨士聪《甲申核真略》突出谈到了这一点:且辱与荣,对者也。冠裳车服,贼之所谓荣者,吾既以为辱;则桎梏桁杨,贼之所谓辱者,吾将以为荣。荣辱有何定哉!自南中欲锢北来诸臣,遂倡为刑辱之说,计将一网打尽。[100]

“刑辱之说”的意思是,那些被闯军抓起来并且用刑的明朝官员,纵使并未加入大顺政权,也个个算有罪之身。这道理,无论怎么看,都古怪极了。遭此大难,悲惨之至,不表同情与慰问已很过分,怎么还要问罪呢?大家不知,那是根据两个理由。一是“刑不上大夫”,身为朝廷命官而被庶民(农民军)拷打,看上去是你受皮肉之苦,折辱的却是朝廷体统,故而有罪。二是“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既然君上已然自尽,臣子就再无活下去的道理,何况这种“偷生”还白白地送给“贼寇”凌辱自己的机会。归根到底,崇祯死后,诸臣别说屈膝投降,活着就算有罪,在江南声讨过程中,有位诸生就怒斥道:“主辱臣死,岂主死尚可臣生!”[101]

所以,南都有关“附逆”之议,普遍主张除明确投降的外,要增加“徘徊于顺逆之间”[102]这种情况。有人于奏疏中,提至如下高度:“变故危亡之际,正臣子致身见节之时。亘古迄今,大义无所逃于天地间也。”[103]这就是“死忠”的奉君之道。从“死忠”角度看,逃生与投降半斤八两,于“大义&rdq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