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93章完结

第93章完结

但恐怕张养浩亦不能料,时隔三百年,令他感慨万端的潼关,将再次如火如荼演绎“兴亡”一幕。·墈`书\屋. !无.错`内?容,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初六,“李自成陷潼关,督师尚书孙传庭死之。”[4]西安门户为之洞开,仅六天,西安告破。翌年正月初一亦即甲申年(1644)元旦,李自成建大顺国,次日发兵,出潼关进军北京。四个月后,从原路败回,再过潼关。当年十二月下旬至翌年(1645)一月中旬,顺清两国集结大军在潼关决战。一月十二日潼关陷落,李自成率部从西安南逃,从此流窜。

一年多内,潼关迭面世变。李自成四过潼关,两番得意,两度失意。他先以“寇”入、以“帝”出,数月后相反,以“帝”入而以“寇”离。在他,此可谓成王败寇、一线之间。但三百年前,为救济饥民而来的张养浩,置身历尽兴亡的潼关,心中只想到三个字:百姓苦。

一部二十五史,所述无非兴亡。!微′趣+晓+税-网. +唔_错~内?容′然而,这字眼之于庶民却可以说没什么关系。兴也好,亡也罢,旧符换新桃,无非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些忧君之伤、亡国之痛,写满史册,其实都是士夫臣子的情怀,与真正的庶民多半无关。问题在于,修史的能力及权力,握于后者之手,庶民何感何想,后人其实概无所知。而这往往成为盲点,使人不知不觉中以为正史野史的主题和感情,能够反映时世、代表民心。

那是没有的事。真实的时世、民心怎样?崇祯末,北京流传民谚:“只图今日,不过明朝。”一语双关。又说:“鞑子、流贼到门,我即开城请进。”[5]对于明亡,不悲痛,不眷恋,一言以蔽之,痛痒无关。这朝廷、这国家,不以人民愿望而建,亦不曾就任何事情听取人民意见,人民没有认同感,亡与不亡,干我何事?所以赵士锦才目睹了北京居民如下表现:三月十九日晨,北京全城告破,“至午后,百姓粘‘顺民’二字于帽上,往来奔走如故。”[6]城破前,北京人确实感到恐慌,因为他们不知道是否会大祸临头,等到传来消息“好了好了,不杀人了”,马上恢复平静。′s′y?w?b+o~o!k..,c,o*m_“奔走如故”几个字,尽现民众的无动于衷;占领军要求帽上粘“顺民”二字,无非一是表示顺服,二来寓有“大顺子民”之意,对此,大家也毫无心理障碍地接受。一代王朝轰然倒地,这场巨变,我们在将近四百年后说起,每每还有惊天动地之感,可当时京城民间,竟如此平淡或冷淡,简直像什么也没发生。

无独有偶,清末民初鼎革,人民又有类似表情。当时的启蒙者倍感痛心,叹为“麻木”,从中抽取出国民性。这固然不错,然而想一想二千多年代代兴亡,从来是权力者游戏,无论怎样,百姓所得不过是个“苦”字,那么,怎能不“麻木”,又为何不“麻木”?作为经历甲申之变的人,计六奇把明朝崩解原因归于“各自为心”[7]。这个总结,或者更在点子上。大家心腹不一,成王败寇是你们之间的事,小民操什么心!

不单不操心,在北方,朝廷崩解之后的乱世,还被当做短暂的机会加以利用。

虽然同样压榨严重,但因土地瘠薄,气候较差,物产不足,北方百姓生存普遍比南方更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暴乱会在北方发展壮大。在中国,加入暴民行列,几乎都是走投无路、万不得已,但凡尚存一点余地,就不致有此决断。换言之,李自成百万之众,仅为最不堪生活的一小部分赤贫之民,这以外,介于一贫如洗与尚可挣扎、能忍与忍无可忍之间,人数更多。他们只须很小的理由,就会回避直接变身为“草寇”。骨子里中国民众都不愿而且惧怕惹事,但这不表示心中不藏着不满与怨恨。所谓“良民”,只产生于幸福、合理的社会;在严重不公平的社会中,本质上没有“良民”。之所以很多人保持着“良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