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94章完结

第94章完结

然而,论证明王朝不得民心,并非本文的题旨。倘若那样,此文几乎可以说纯属多余,因为历来在明末农民暴乱问题上,以此为题旨的文章早就不可胜数。

本文之作,首先与另一个问题有关,亦即我曾经讲过的,明朝之亡,非以甲申年为准——当然,你愿意说它亡过两次,亦无不可: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晨,崇祯自缢、北京城破,某种意义上,明朝崩溃了;但是,事后证明这是一次假死,五月初三,随着朱由崧在南京监国,它又活了过来,以完整的政权体系,继续统治国中最大一片区域,直到整整一年后;乙酉年五月二十二日,朱由崧作为俘虏被押回清军占领下的南京,这象征着中国的统治权正式易手,之后在福建、广东、云南以至缅甸,虽仍有明朝残余存在,却已是流亡政府,因此明朝之亡的合理界限,应位于1645年6月。

本文之论,即从明王朝在北京、南京先后两次解体引出,或许,每个明史爱好者都曾注意到它,并和笔者一样深为困惑:这两次解体所唤起的反应,不论在士大夫阶层,还是民间,差异极其悬殊。士大夫的表现,笔者已在《降附·名节》中加以描述,本文所谈着重于民间方面。

北京之崩,一般民众的态度大致如前所述。从北京市民“奔走如故”到晋冀鲁豫乡村的“土贼”蜂起,都说明百姓即便不是兴高采烈,至少也与己无关、漠然以对。这还不包括民众如何对待所谓“贼寇”。虽然我读过的史料,几无例外都对闯军采取谩骂、诋毁,其中很多作者的学问、人品,笔者颇存敬意,但他们亦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即“贼寇”们在许多地方为民间所欢迎与追随。虽然很多知识分子的著述避谈这种情形,却仍有踪迹可察。在此,举个比较生动的例子。闯军节节胜利的甲申年三月,路振飞致信张国维:承问敝乡事,言之愤郁。敝乡愚民疾视长上,编歌捏谣,伫望贼来,若谓其实行假仁假义也者。三月九日,伪官孙某到,诱士民飏去,温言抚谕,共信为真。士民但求赊死,不顾孔孟道义,不顾祖宗德泽,并不顾一身节义,相率迎贼。[16]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