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139章完结

第139章完结

他将尚存之一息,尽用于抗争,而不愿徒死。*l¨u,o,l-a¢x¢s-w,.?c*o?m*他其实是要以这种方式,通向死亡。“陈诗孔子庙,横甚。”于是被抓。入了监牢,他知自己已尽完了最后的气力,“一日,取毫楮作自叙,赋《绝命诗》,以手扼吭而毙。”[28]

活着,非因苟且,而是视为余力,去做个人的拼争。这是从叶尚高到吕留良,很多明遗民的生命意义。

披阅史志,一日掩卷之余,忽然闪出这样的认识:既非殉国的烈士,亦非始终不渝、一息尚存便尽其绵薄的抗争者,相反,倒是某些名节有亏、曾入泥淖的转变者,于遗民现象的表现最有力焉。

不妨明言,这认识来自钱谦益的《有学集》。这是他乙酉年以后或者说主要是入清后的作品结集。

截于乙酉年,我对钱氏印象极差。那种感受,甚至引起了对东林—复社的一定动摇。我很不明白,以钱氏低劣的人品,居然在这个进步的阵营中引领风骚、深孚人望,道理何在?从甲申国变后南都定策,到乙酉五月南京投降,钱谦益没做过一件让人佩服的事。.求~书.帮? -蕞?新~彰`节·庚¢鑫′筷_他力主迎立潞王,漂亮的说辞是潞王较为“贤明”(其实并无此事),内里则的确是以党私摒弃纲伦,所以客观上授人以柄,使得马、阮等能够掌握主动,连累史可法被逐出南京,最终令弘光朝一开局就建立在不利的政治基础上。而造成这种局面后,钱谦益又尽显小人态,曲结马士英,几乎可以说沆瀣一气。又在最后关头,端出道学架子,阻止朱由崧迁都。而最为不齿的,是他转瞬之间变成降敌者,与赵之龙分别领衔文武大臣,献国都于满清。

《小腆纪年附考》曾引乾隆皇帝的话:“谦益一有才无行之人。”徐鼒且附以“真万世斧钺之公哉!”的评论。[29]如仅至乙酉年止,此论允谓精当。然通观钱氏一生,则既不精当,更谈不上公正,实际反倒应说是恼羞成怒的泼污之言。为什么?因为钱谦益于其后期生涯,大觉昨非,深切忏悔,抽身而退,以遗民姿态终死。对此,作为清朝皇帝的乾隆,詈以“无行”颇自然,而在钱氏本人,我们却认为是去“无行”而就“有德”。\6¢妖.墈,书,罔\ ,更,新?醉,全.

钱氏投降后,官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但在职仅六月,即以病为由辞归。那时他五十三岁。康熙三年卒,终年八十四岁。注视这一时间表,我意识到两点:一、钱氏抽身极早;二、他用剩下的绝大多数光阴证实并守住了气节。

他的告归,名为身疾,实出心病;这样的消息,可以透过归里后的诗作而看出。《有学集》有两首写给著名遗民林古度的诗:抗疏捐躯世所瞻,裳衣戌削貌清严。可知酌古陈同甫,应有承家郑所南。

文甫为人陈亮是,兴公作传水心同。永康不死临安在,千古江潮恨朔风。[30]

诗题《观闽中林初文孝廉画像读徐兴公传书断句诗二首示其子遗民古度》。初文是林古度之父林章的表字,嘉靖间抗倭志士。诗中,“陈同甫”和“永康”都是指南宋爱国者陈亮(他是永康人);郑所南是南宋遗民,曾有诗句“此世只除君父外,不曾重受别人恩”;“水心”即南宋大儒叶适,他与陈亮为挚友并给他写了墓志铭,也是当时有力的主战者。抗倭、陈亮、郑所南、叶适……这样一些故事、英名布满诗行,所堆砌起来的是什么意象,不待明言。更况最后那句“千古江潮恨朔风”,“朔风”之指一目了然,“千古江潮”四字则道尽东晋以来长江所见证的一揽子历史,至于“恨”字,简直就溢于言表了。此诗之作,据编者目录所示,时间范围“起乙酉年,尽戊子年”,亦即最迟不超过1646年。

倘使诗篇由于用典的缘故,语意多少有些曲折,那么到了文章里,钱谦益的“立场”就彻底袒露无遗了。我们来看他为路振飞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据文首“故太傅路文贞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