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悸”是关键,当局想要的大抵在此。而当时汉族知识界对于奏销案的深刻用意,其实了然于心、洞如观火。《景船斋杂记》载,福建考生崔殿生“素志欲谒孔林”,他趁去北京“入对”之便,造访曲阜孔府:圣裔(孔府继承人)密语殿生云:“暮秋八月,陵(孔氏陵墓,即孔林)中哭声动天地,百里尽闻,三昼夜而止,其吾道将衰乎?”比顺治辛丑八月,遂起奏销之祸,罪及孔氏,殆先征耶?[71]
故事未必果有,虚构可能性大;然而,不在事真,而在叙事中透出的“舆情”——亦即士林普遍认为,奏销案明里整顿赋税,实质则是整治知识分子。
与奏销案相穿插,又有哭庙一案。哭庙与奏销,有关联、有区别。关联为俱因钱粮而起,幕后黑手都是朱国治。区别是:一、哭庙案仅限苏州一地;二、士绅首先发难;三、死了人。
话说顺治十七年底,苏州府吴县来了一位新任长官,名叫任维初。初来乍到,就很强势,威风八面。说:“功令森严,钱粮最急,考成攸关。国课不完备者,可日比,不必以三、六、九为期也。”打破常规,天天追讨,不惜大棍伺候。皂隶若打得轻些,会遭责骂。被打者如因疼痛出声,“则大怒,必令隶扼其首,使无声”。每个受责者,鲜血淋漓,难于立起。不久,有一人竟然当场杖毙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