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145章完结

第145章完结

对于遗民现象,吕留良头一个特殊性来自他的身份。-叁.叶-屋_ `追.罪_芯¢章^結¢跟徐汧、杨廷枢或钱谦益、黄宗羲这些人比,他显然不在前朝“遗老”的行列。明亡时,他年方十六,还不曾有何社会经历。这也是后来雍正所亟表不解的:“当流寇陷北京时,吕留良年方孩童。本朝定鼎之后,伊亲被教泽,始获读书成立”[77],这样一个人,怎么对“本朝”抱有那样的敌意?其实,稽其行迹,遗民立场在吕留良那里原非一直就有,包赍说:“在明朝亡国的初年很少见到他民族思想的表示,而他在二十五岁的那年还在清政府的统治下考过秀才(生员)”。[78]虽然参加科举考试这件事,有家人逼使的因素,但那个时候吕留良自己意识的不清晰,也确系事实,等后来思想成形,再回首此事,他就自视“失足”而引为终身缺憾。他认识上确有一个发展过程,雍正就此贬他“何曾有高尚之节”[79],是不能损其毫毛的,相反恰因有此变化,我们才觉得他身上有特别发人深思之处。

我们需要从背景上,一点一点找根据。这里,首先瞩目于一个人的影响,那便是他的三哥吕愿良。留良乃是遗腹子,父亲在他出生的头一年死了。,x/l.l¨w.x^.+c~o+m.后来,儿子吕葆中为其所撰《行略》云:“少抚于三伯父,事三伯父如严父。”他自己则在《戊午一日示诸子》中自述:“吾遗腹孤也。父丧四月而始生,堕地之日,即襁衰麻。生母抱孤而泣,晕绝而甦。抚于三兄嫂。”[80]但是,三哥愿良于他的意义,远不止于存其命、养其身,更在精神生活方面,给予有力的示范——吕愿良为当地青年学子的领袖人物,崇祯十一年,与同志结创“澄社”,社中文士千余人,齐名于应社(张溥等)、复社(张贞慧等)、几社(夏允彝等)。换言之,吕愿良正是明末方兴未艾的知识分子社团运动中一位风云人物。

有关明末清初,东南知识分子尤其青年学子中精神觉醒和独立的盛况,《柳南笔记》写道:自前明崇祯初,至本朝顺治末,东南社事甚盛,士人往来投刺,无不称社盟者。后忽改称同学,其名较雅,而实自黄太冲始之。太冲《题张鲁山后贫交行》云:“谁向中流问一壶,少陵有意属吾徒。社盟谁变称同学,惭愧弇州记不觚。”自注云:“同学之称,余与沈眉生、陆文虎始也。”[81]

里头出现了两个特定的时间概念。-精?武·暁,说¨王¨ `芜\错`内¢容^“崇祯初”,恰当阉党覆灭,经过一个极黑暗时期,知识分子痛定思痛,开始深刻究诘社会正义和极权之恶,以此,开启了一个思想解放运动。“顺治末”,则如前所说,“雄才大略”君主康熙践祚,文字狱阴霾趋于浓重,中国从自身文明苦闷中形成的朝气蓬勃又极可能意义深远的思想探索,就此终止、夭折。

“同学”,如此富于精神探寻气息、像朝露那样清新鲜灵的称谓!对于一个萌芽与骚动的时代,是何其生动的表征!然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由是懂得钱谦益何以有“千古江潮恨朔风”之叹。

吕留良其实是赶上了它的尾声。对他来说,这不知幸与不幸。总之,因了三哥的精神影响和人脉线索,他得以与俊彦相交,接续上了这股思想之风。十三岁那年,即与侄宣忠(愿良之子)、同乡前辈孙子度先生等十余人组织“征书社”;同年,在三哥的聚会上,见到了余姚黄晦木(宗炎,黄宗羲弟)这样的大名士,从而为十八年后与黄氏兄弟的密交埋下种籽。1647年,他遭遇平生最大惨痛,三哥爱子、和他共同组织“征书社”的宣忠侄,“因反清激烈被清军所执”,杀害于虎林;时年十九的他,在文中悲怆写道:“偷息一日,一日之耻。”[82]这时,他或许有了反清的情绪,但还不能说对为何反清有一种理性的认识。他的生活轨迹说明这一点。一直到三十岁,他的履历都没有什么特别闪光的亮点,需要提及的内容只有两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