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七千人,路上奔袭几千里地,而且要打垮数十倍的敌军,最后还得攻下固若金汤的都城,这应该是这几千来最异想天开的军事策略吧!即便是当时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闻此也会觉得不可思议的,而这位近似文弱的将军却把这异想天开变成了活生生的历史。~k?a¢n?s!h.u·h?o^u-.~c`o,m′千百年后我们中国那颗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每读到这位白袍将军的传记时依然激动不已,充满深情地写上批注 “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让你我跟随这位白袍将军一起踏上这次神话般的军事之旅,前去享受那种纵横无敌的刺激吧。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39
千兵万马避白袍,千古一将陈庆之
陈庆之率领七千甲士从南方出发了。那是公元529年的深秋,天蓝得直让人感动得想跪下来,金黄的落叶在秋风中四处飘零,七千甲士的白袍在这碧蓝和金黄中显得是多么壮美。\如^闻·罔. -已¨发~布!蕞-芯\彰·结^这本是大雁南飞的日子,而南方的壮士却选择了北上的征途。
可惜这壮美的景象只是我在千年之后的勾勒,当时的陈庆之其实是无心去欣赏这蓝天、黄叶、白袍的壮景,涌上他心头的最多的应是悲凉。主上已达六十六岁的高龄,早无壮年时的英明睿智。年老昏庸的他贪于一时之得,听信元灏蛊惑,竟然出此怪招,置自己和手下弟兄于绝境之中。对主上而言,这只是一次战略试探,若是成功,便可以大军继拔,夺取北魏江山;若是失败,这七千人也只是灰飞烟灭的数字而已。但陈庆之,你能一切不顾嘛,这可与自己多年生死与共的兄弟,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啊!
陈庆之此时的心境应该比当年易水悲歌的荆轲还要沉重。荆轲刺秦只要在秦廷完成最后一击即可,无论成败,早怀必死之心,因为毕竟只是两条人命;而陈庆之先得闯过重重包围,才能完成最后一击,而且还得顾虑重重,考虑手下七千弟兄的安危。
从悲凉中慢慢回过味的陈庆之知道事已至此,且军令如山,只能积极应对了。\x~x`s-c~m¢s/.?c·o¨m?他明白,虽此次名义上是护卫北海王回国争夺王位,但北魏朝廷刚刚击败了葛荣叛军,慢慢从河阴之难中恢复元气,元子攸也已经人心所向,立足已稳,所以在难度上已与入侵不差上下。
且自己虽多次与北魏的军队交战,有过数次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比如在涡阳之战中以两百人夜袭北魏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的数万前锋部队,使北魏破胆——但此次情况与以前已经截然不同。以前的战斗都是在边境发生,若是战败,可立即退回境内自守,且双方的主力军队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而自己也只是一员偏将,只需独挡一面即可;而此次,不仅成败得失要自己要完全负责,还要孤军深入几千里,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最后还得攻占固若金汤的洛阳。且北人擅马,南人擅舟,而以后所有的战斗都要在一望无际的北方平原展开,这更是自己的致命之处啊!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40
千兵万马避白袍,千古一将陈庆之
就在陈庆之思虑万千、向北缓缓挺进的时候,北魏的豫州刺史邓献割地投降南朝,这为陈庆之的北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跳板,可以直接插入北魏的腹地。但在行军的途中,两个不利的消息又依次传来。第一个不利的消息是来自己方的:兵围北魏荆州三年之久的曹义宗将军竟然顷刻被费穆击溃,并被生俘押往洛阳。这对北伐军队的士气无疑是雪上加霜。
另一个不利的消息来自敌方:听闻元灏被护送返朝,北魏朝廷虽认为元灏孤弱,但依然极为重视,派遣了济阴王元晖业率领丘大千众将官进屯梁国(现河南商丘附近),挡住了北伐部队向洛阳挺进的道路。屯守梁国的军众虽不是能征善战之士, 但达到七万之众,而且还有两万精锐的羽林军向粱国一带增援。由于近几次在与梁军的对战中,北魏都占了上风——彭城短时夺回,荆州一夜解围——所以觉得此次对付元灏,数倍之众已绰绰有余。由此也可以看出,北魏军队虽在关中、河北之地的战争中消耗巨大,精锐尽失,但毕竟人口众多,士兵的补给完全不成问题。
西线惨败,前方的敌军又是重兵压近,而此时的陈庆之已从铚城慢慢接近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