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得让他无暇他顾了——大战结束,宇文泰竟俘获了七万东魏甲士。最终宇文泰只挑选了两万人,剩下的便大方地一挥手——回去吧,回到东魏去。
这倒不是宇文泰有菩萨心肠,见不得人家妻离子散。最直接的问题是粮食,这么一大群人在这里会坐吃山空的——这年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关中可是灾荒闹了好几年了。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这些俘虏的家属都在东魏,一旦日夜思家,便很难真心实意为西魏卖命。这么一大群三心二意的光棍,编入队伍肯定会临阵倒戈,留在民间也会惹是生非,倒不如一放了之。那为何不选择全部坑杀呢?可宇文泰还没有学会这种屠伯的冷酷,而且他清楚从长远看这屠杀的后果也是极其不利的。
唯一的办法是精挑细选,留选一部,放掉一部,既伤了东魏的元气,又不会让自己负重难行。而日后的事实证明,宇文泰这个决定是极其明智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宇文泰的风格。即便贵如皇帝元修,稍有二心,宇文泰便立刻将其毒死,不留一点后患。他对待三心二意之人决不手软——南汾州刺史韦子粲投降了东魏,结果宇文泰便族灭其家,极其残忍。
有人密告宇文泰的族子宇文测(时掌汾州之地,接壤东魏)与东魏通牒。的确,宇文测的所作所为太像是吃里扒外的了——他一旦抓到东魏的来犯者,都是好酒好肉招待,好言好语相劝;而且吃饱喝足还不够,最后还赠送粮食,派人礼送出境,典型的慈善家行为。这肯定是在卖国——便有好事者举报了。
宇文泰大怒,然而人头落地的却是告密者。这位牺牲者太不了解宇文泰的风格了,以致引火烧身——既然宇文泰把宇文测安排防守边疆,就会绝对地信任他,任何流言蜚语都不能容忍。
而相比而言,高欢却要优柔寡断很多——疑人也用,用人也疑。比如,同一个元修,在他手里就闹得天下大乱,最后使他万般无奈中还担负了逐君的恶名,可到了宇文泰那里就立马暴崩(当然时境不同的缘故也有)。
再如,高欢的手下大将彭乐担心兔死狗烹,临阵放走了宇文泰。如此滔天罪过,高欢的反应竟是“亲捽其头,连顿之,并数以沙苑之败,举刃将下者三,噤齘良久”,心疼地始终下不了手。虽然他明白彭乐是反复之人,却惜其勇武,至死仍未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