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高敖曹有这样的想法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在东魏这块土地上,汉人的确是没有一点尊严的:打仗的都是鲜卑人,而汉人只能耕地供养他们,理所当然地被瞧不起。*l_a~n!l^a?n,g?u*o`j′i^.?c~o-m+而高敖曹几乎是唯一能替汉人在战场上挽回尊严的人,而现在终于到了他要证明的时候。
在河南练兵的时候,高敖曹曾与豫州刺史郑严祖赌博,结果御史中尉刘贵遣使召唤郑严祖商议军事。高敖曹很不耐烦,索性给来使戴上枷锁。来使仗着自己是刘贵的人,很有骨气地说了一句:枷时易,脱时难!
说话狠的人总要付出代价的——高敖曹也干脆地回了一句:何难之有?出刀,将此头就着枷锁刎落。刘贵无可奈何。
不过,很快马上就轮到刘贵本人倒霉了。第二日,当时的刘贵还忍气吞声与高敖曹共坐一堂,这时有人禀报黄河役夫多溺死河中。淹死的役夫都是汉人——大多数汉人不能当兵,只能替鲜卑军人干苦劳力的活。这时,刘贵很含沙射影地说了一句:头钱价汉,随之死!(意思是只值一文钱的汉人随他们去死)这话当然也在贬低高敖曹。-我*的¢书*城¢ -首`发·
高敖曹勃然大怒,也不管刘贵的御史身份和高欢的旧友关系,立马拔刀就砍。刘贵连忙逃回营中。但事情并未完结,高敖曹马上击鼓集兵前去攻打刘贵。眼看就要出大乱子,侯景等人忙来调停,苦苦相劝。刘贵才算相安无事。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136
河桥之战
刘贵吃了亏,忍气吞声的确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不要说刘贵,即便在高欢前面,高敖曹也同样放荡不羁。一次他前去拜会相府,便要直接闯入。门者连忙拦住——起码得去通禀一声,万一丞相正在干点不雅的私事,那不是太尴尬了。
结果高敖曹勃然大怒,顺手弯弓搭箭就射这位门者,大闹于相府门口。高欢知道后,却也只是一笑了之,并不追责。
除了纵容外,高欢还特别优待高敖曹。高欢手下能打仗的几乎全是鲜卑人,平时号令三军时,当然只讲鲜卑话。不过只要高敖曹在列,他却只讲汉语——首先得让高敖曹听得懂,其余鲜卑将士能否明白只能置之一边了。-顽!夲-鰰¢颤- \埂^芯/蕞?哙·
高欢如此纵容优待,自然绝非心胸宽广之故,最重要的原因有二:其一敖曹力能扛鼎,单打独斗天下无敌;其二敖曹为人虽莽撞粗鄙,但对高欢却是绝对地忠贞不二,没有他哥哥高乾的政治野心,非常容易驾驭。现在西魏大敌未灭,正是用人之计,当然要对高敖曹优待有加了。
尽管高敖曹虽本性粗俗不堪,但由于幼年时期他父亲对他严加管教,苦心栽培,所以长大了也经常做点附庸风雅之事——特别爱好写诗。不过,从流传的几首诗文来看,大多诗如其人——诗风极其剽悍,个别词句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其中有一首诗倒是豪气冲天,写出了男人心中最向往的极乐世界:垄种千口牛,泉连百壶酒。朝朝围山猎,夜夜迎新妇。这对高敖曹来说,倒不是在幻想,而是这位东魏的高官对自己年少轻狂时绿林生活的深情追忆。据记载,高敖曹对自己的诗文从不一人专美,还要呈于高欢观赏,便是这样的粗鄙文字高欢也得掩着鼻子夸赞几句。
高敖曹的这一奔放天性却不是来自父传,相反,他父亲却胆小谨慎地要命,天天担心死后连个埋土的人。这也不奇怪,他这两儿子日日在外惹是生非、快意人生,却害得他父亲天天去蹲大狱——官府对高敖曹兄弟无可奈何,只能拿他父亲抵罪。主要缘由是高敖曹有一个性格暴躁的母亲,他的风格跟他母亲的言传身教应该很有关联——他母亲当年为报失子之怨,竟然把失职的丫环和惹祸的猿猴当场活活烧死,最后扬灰漳水方才罢休。
此回,当东魏多数鲜卑人都仓皇逃去的时候,高敖曹却依然将帅旗高高迎风招展,一副“向我开炮” 的无畏架势,丝毫不把宇文泰放在眼里。
这种藐视的架势激怒了宇文泰,当然更让他大喜过望。如果说高欢是这世界上他最盼着除掉的人物,那么高敖曹肯定紧跟其后。宇文泰将所有精锐部队集中,全力以赴攻击高敖曹所部。
当时的战况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