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先靠军功起家的河北大族不同,重新登上舞台的汉族势力——崔暹、崔季舒、陈元康、杨愔等人得重新寻觅自己的道路。/零~点!看¨书^ *芜,错\内′容?刀枪的世界已经完全被鲜卑人控制,而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文、笔重新杀出一条血路。他们大多才高八斗,擅长舞文弄墨,熟悉吏治,而幕僚的角色最适合他们。他们直接依附在高欢父子身旁,借用他们的权力,以此惩治那些作恶多端的勋贵,扩张自己的势力。受到冲击的六镇鲜卑旧贵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们与汉族新势力之间更是势同水火,双方的争斗也自始至终贯穿东魏、北齐之间。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158
高欢的治国
现在上有老子高欢撑腰,下有崔暹、宋游道等一群官吏充当打手,高澄便大刀阔斧地干起来。树立权威,不外两种方法——以德让人心悦诚服,或以惩戒让人惧服。自身就劣迹斑斑的高澄当仁不让地选择了第二种。
孙腾成了第一个牺牲品。一日,他去拜见高澄,仗着自己是高澄的父辈,依然同往常一样大大咧咧——“不肯礼敬”。!j+j·w\x¨c¨.,i¨n^f-o.结果高澄这位大侄子却毫不客气,下让手下一拥而上,将这位当朝侍中连拉带拽从座位上拖下来,且用刀柄砸个不停,然后还意犹未尽,让他在门口罚站。而远在晋阳的高欢也趁热打铁,一一写信告诫自己的老友:“儿子渐长,公宜避之。”
就这样,依靠这种粗暴的惩戒方式,在这群飞扬跋扈的鲜卑勋贵中,高澄一下子树立了威严。结果高澄的姑父库狄干,如此功勋之臣,从外地风尘仆仆地赶来拜见自己的外侄,也是纯粹没门——在门外候了三天三夜方才得见。
树立自己的威严当然还远远不够,得让自己的手下得到同样的尊重,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勋贵真正噤若寒蝉——于是高澄开始重点包装崔暹。
在一次高澄主办的宴会上,当所有的达官贵人都坐定之后,高澄却迟迟还不开宴。大伙都纳闷哪位贵人尚需众人苦等,一会,门者却高呼崔暹之名。只见姗姗来迟的崔暹挺胸阔步,慢慢迈步,毫无局促之意——比现在明星走红地盘的自我感觉还要良好。?三·8,墈¨书¨旺+ ^蕞·薪.蟑_結*哽~鑫!哙~大家正纳闷不已:一区区御史中尉为何如此气焰嚣张!
然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高澄正恭恭敬敬地对崔暹遥拜时,崔暹却全然不顾,毫不客气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结果两口酒还没下肚,崔暹便要告辞而去。高澄忙诚恳挽留,非常谄媚地说:“下官薄有蔬食,愿公少留。”然而崔暹却丝毫不给面子,硬生生地回答:“适受敕在台检校。”——以公事在身推脱,执意要走。
虽然在百官前被崔暹驳了脸面,高澄却依然非常恭敬地送至门外。虽然这戏有点过,但所有的人都明白了这一点:得罪崔暹便是在得罪高澄。
而高欢虽远在晋阳,但也趁势火上浇油,父子合力欲把崔暹培养成人人恐惧的铁面机器。
一次,高欢到邺城拜会皇帝,文武诸贵皆到城外迎接。然而远道而来的高欢却无视百官,上前一步紧抓住崔暹的手,激动地赞扬了一通崔暹的尽心报国、铁面无私之举,然后以一句深沉的“高欢父子无以相报”结尾,并当场赐其良马。
崔暹慌忙拜谢,结果一不留神,没牵好马,马慌乱跑走。这时一旁有人连忙上前帮忙,并把缰绳郑重地塞到崔暹手中——那竟是高欢本人。
至此,所有的人都心领神会——得罪崔暹只能死路一条。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159
高欢的治国
得蒙高欢父子如此器重,崔暹和宋游道这一左一右,咬起人来自然是不遗余力。
崔暹的牙非常锋利,他专门找了些最硬的骨头啃——先后上书弹劾了尚书令司马子如、尚书元羡、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崔暹告诉我们弹劾的最佳原则是—&m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