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火热——半世繁华一朝尽
按当时北将南投的惯例,侯景应该前去建康报道,然后讨赏谢恩,安心当个寓公。*k^e/n′y¨u`e*d\u/.′c`o!m?可他却擅自作主,鸠占鹊巢,占了寿阳城,当起了一州刺史。
这对梁武帝而言,是很大的不敬。
若是三个月前,萧衍还能容忍侯景的不轨之举——比如,侯景首鼠两端,一女二嫁,招徕西魏军队来搅局,萧衍只是一笑了之。因为那时侯景毕竟占土千里,拥兵十万,萧衍自然得客气一番。可如今,侯景还有什么?不名一文,八百残兵,丧家之犬而已。对这种可有可无之徒,萧衍没有痛下杀手。为了向天下展示他的菩萨心肠,他并未追究侯景僭越之举,反而顺水推舟,就地封赏,把寿阳送给了侯景,让侯景成了南豫州牧。而那位久未赴任的鄱阳王萧范则被换成了合州刺史,移镇合肥。
得了寿阳城,又有了朝廷的正式诏命,颠沛流离的日子总算结束了,可侯景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就此开始。时隔不久,他的麻烦接踵而来。
第一个和侯景过不去的是梁朝的光禄大夫萧介。¨小.税/C?M¨S′ `首_发,这老头看出了侯景的狼子野心,认定侯景是吕布、刘牢之等反复之徒,力劝梁武帝除掉侯景——侯景如今“亡师失地,直是境上一匹夫”,犯不着为一匹夫与东魏失和。萧介的言论虽是为国算计,但用这个成语形容非常吻合——落井下石。梁武帝也觉得很在理,但不忍心下手,不忍让天下人耻笑。
侯景算是躲过一劫。
第二个暗算侯景的却在千里之外——东魏的大将军高澄。此时的高澄立足刚稳,不愿和梁朝继续大动干戈,便多次派人前往梁朝通好。对东魏而言,基本的对外国策没有动摇:最大的敌人依然是宇文泰,梁朝还是以和为主。
其实,人小鬼大的高澄,在橄榄枝枝里还隐藏了不可告人的阴谋——以此挑拨侯景和萧衍的关系。萧衍一旦和东魏和好,侯景自然便成了破坏两国友好关系的罪魁祸首。以侯景的豺狼本性,坐卧不安的他会坐以待毙吗?不会,必定要把整个江南闹得天翻地覆不可!到时不费一兵一卒,高澄便可坐山观虎斗,谋取渔翁之利了。.秒*璋¨截¢晓\税?王! ?醉`芯-漳,截~庚/新·哙`
面对高澄的好意,宅心仁厚的梁武帝考虑侯景的艰难处境,依然拒绝了。
侯景再次躲过一劫。
可第三个人的行动却逼着侯景走上了绝路——正是那位打了败仗的萧渊明。这位梁朝的衙内被东魏俘虏以后,在邺城被高澄好酒好肉伺候,算是乐不思蜀。可如今,高澄主动伸出橄榄枝,让他在萧衍处牵线搭桥,撮合两国和好。萧渊明一看回国有望,自然极力应承。他给叔父梁武帝写了一封信:若更通好,当听渊明还!
亲情是梁武帝内心最柔软的一处,他忘了这个侄子无能导致的丧师失地,启信后,便泪如雨下——“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信”。他召集群臣商议此事,朝臣中的见风使舵之徒,如右卫将军朱异、御史中尉张绾见皇帝如此动容,都心领神会,竭力赞成——皇上的亲侄当然比侯景这跛子重要多了。
只有一个人替侯景说了好话,因为他脑子还清醒——司农卿傅岐看出了高澄的险恶居心:此定是高澄设间,欲让侯景不安。侯景一旦狗急跳墙,必然图谋构乱。若是允诺通好,正是中了高澄奸计。
可惜讨论的不是养鸡养鸭的问题,一位管农业的长官,他的话在军国大事前毫无分量。他的先见之明淹没在朱异等人的一片口水中。而萧衍年事已高,早已厌烦打仗了——主要打的都是败仗。他现在唯一的愿望是让萧渊明尽早平安归来。
在亲情面前,萧衍忘掉了自己的菩萨心肠,选择了落井下石。而梁朝的官员们也厌恶用兵,都希望息事宁人。所以夹缝中的侯景便成了牺牲品。自古以来,败亡之将,都是用来利用的,比如战国的樊於期,便为荆轲刺秦贡献了人头。
其实,高澄的计策倒无多大高明之处,梁朝官员对此也洞若观火,并非傅岐一人清醒。原因在于他们都认定:即便侯景狗急跳墙又如何?他现在残兵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