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百姓的恐慌,是不明真相所导致;而百官的恐慌,却来自于对双方势力的过分清醒。!零+点/看_书~ `已+发*布!醉,歆¨漳/结-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200
水深火热——半世繁华一朝尽
侯景的老家底看似只有八百,可这些人却都是百炼成钢。身经百战而不死,说明他们的生存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千里死心塌地追随侯景,说明他们和侯景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更可怕的是他们这次是亡命而来!北方,他们活不下去;到了南方,又被再次逼反!对他们而言,此命已不足惜,反正横竖一死!
但他们最不在乎的,却是建康城的百官们最怕失去的——放着夜夜笙歌的好日子不过,谁愿意撒手而去? 建康城有两万甲士,安常理言,即便不能出城灭敌,防守也应绰绰有余!撑上个十天半个月,援兵应立马能到。可问题却没有这么简单!
士兵是能凑得起来的,可带兵打仗的人却无论如何也挑不出合适的了。?w_a~n,b!e?n`g_o^.?c/o~m*史称建康城当时“宿将已尽,后进少年在外”。像曹景宗、韦睿、陈庆之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良将皆已随风而去,而后出的年轻一代的将领却是良莠不齐,难以寄托重任。而即便如此,建康城也觅不到他们的踪影。今人把青壮年出外觅活,空留老人、孩子的村落称为留守村庄;从军事角度而言,当时的建康城可称为留守首都,类似如今的空巢村庄。
梁朝缺乏良将并非这一两年的事,而是由来已久。
自东晋以来,北来的汉人政权已在南方偏安了两百余年。但在战场上和北方胡族厮杀的将领,主要来自于北来的流民和他们的后代,而不是江南的土著——出自义兴的百胜将军陈庆之完全被认为是一个异类。但这个从东晋桓彝(名将桓温之父)时开创的北方流民军人集团(楚子集团),在南方的温柔窟里不断消沉,世袭的“将种豪家”们已不堪征战的重任。
到了梁武帝统治晚期,这个集团已不复存在。勉强地说,硕果仅存的倒还有一位——他曾让北魏军队闻风丧胆过,对军旅之事极为熟习,并拥有着无上的威严和一呼百应的号召力。¨c¨m/s^x′s′.¢n_e*t~唯一的遗憾是,年纪稍大了点,八十五了。
他便是梁武帝本人,楚子集团的最后一个代表。
萧衍心中也清楚,宗室子弟根本不会打仗,但其他的将领也不能让他省心!既然都不中用,倒不如选择自己人。所以,我们看到大的战争,都是萧家子弟带兵——萧宏、萧纶、萧渊明,尽管他们对军事一窍不通。也正是缺乏良将的缘故,在北魏风雨飘摇之际,梁朝虽多次欲乘人之危,但最终无功而返!在和东魏和好十年之后,梁武帝再次鬼迷心窍,如今终于引狼入室,造成到叛军兵临城下的场面!
而侯景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降临了,明白双方虚实的百官如何不慌?
在这种捉襟见肘的困境下,太子萧纲也无可奈何——他倒是盼着得到这天下的,但万没想到父亲会以这种方式交付给他!萧纲无人可用,慌不择路,结果,连萧正徳这个劣迹斑斑的内贼都被任命防守朱雀门这样的要害之处,而把南豫州拱手相让给侯景的韦黯,这位懦弱无能的名将之后,也被授以重任,防守六门。
危难之际,幸亏还有一人扛起了重任——羊侃。城内唯一能和侯景势均力敌的将领!有趣的是,羊侃也是北来降将。一场关系到南方政权安危的生死决斗,却成了两个北来失意客之间的一比高下。而侯景料不到的,最后让他身败名裂的人,也来自北方!
羊侃担任了军师将军,他虽名为宣城王萧大器的副手,可这种危急时刻,萧大器有自知之明,一切听从于羊侃的调度。其实所有的人,都明白,唯有羊侃能力挽狂澜。只有他能击退敌军,直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刻!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201
水深火热——半世繁华一朝尽
虽到了建康城下,侯景却不急于进攻。缘由何在?心中无底!
城内的虚实虽已由内应萧正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