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掘地三尺,也搜刮不了东西呀!千里无人烟,去搜刮谁?除了死人,没人可以用来盘剥。`墈^书′君, +芜.错?内,容?不过,既然在朝堂上,理由总得高尚一些:我们是怕北齐入侵,是为陛下您的个人安危担忧。
在这一片异口同声反对迁都的噪杂中,还有几个人清醒。王谢家族的代言人——尚书右仆射王褒,说:“愿陛下从四海之望,早日入主建康!”
结果,这话马上被淹没在一片唾沫声,群臣皆义愤填膺,纷纷痛斥:“周宏正、王褒等人为东人,一心东去,恐非良计!”
此言一出,东人又是反唇相讥,结果吵成一团。西人愿留,东人执意要迁,一时争论不下。萧绎也无所适从,只好微笑着宣布散会。
时隔不久,萧绎又再次召开群臣扩大会议——为示民主,共聚了五百人,商议迁移事宜。为避免造成上次的争吵,萧绎耍了心眼,他一开场便立即表态:吾欲还建康,诸卿以为如何?
底下鸦雀无声,皇帝都表态了,还有谁愿意触怒龙颜啊?可萧绎还是很民主,便说:劝我去建康的,请撩起左手的衣服。/k\a/y?e¨-¨g\e`.·c+o+m`
结果齐刷刷,过半之人,都露了左边胳膊:迁移的民主测评通过了。
那么早日上路吧——高欢从洛阳迁都邺城可是当日上路的。不过,我们得明白,自古到今,民主通过的东西多是不算数的——只有“明主”通过了,才能生效。
关键时刻,又有了阻碍。这回是“明主”——萧绎自己动摇了。萧绎杀人时从不犹豫,那是因为作决定的是心肠;可在危急关头,他却是拖泥带水,因为作决定的是脑子。他能说服他的臣下,却不能说服自己。
杜景豪,先给朕算一卦吧!对曰:不吉。既然老天都认为不吉利,我何苦去趟建康这混水呢。那就留在江陵吧,这里毕竟没有战乱的干扰,依然繁花似锦。何况北齐、西魏都是虎狼,到那里都一样。`1′4~k¢a·n¨s~h!u!.,n+e!t·
其实,萧绎不知道,那位叫杜景豪的术士在启禀之后,回到角落里蹦出的第一句粗话却是:今天真是他妈见鬼了,竟会抛出这样的卦来!
公元553就这样过去了,一切都相安无事。这一年,王僧辩驻扎在姑熟,陈霸先驻扎在京口,离江陵都是千里之外。而焚烧过王宫的王琳,则被安置得更为遥远——这位对萧绎忠心耿耿的将领被发配到了广州当刺史。萧绎怀疑他的忠诚,担心这位前家奴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威胁,再次自断臂膀。
梁末的三大最杰出将领,都和萧绎至少远隔千里之外。萧绎的坟墓又被自己挖得更深了点。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233
骨肉相残--到头竟是梦一场
坟墓已经够深了,不过还不够大,还装不下萧绎肥胖的躯体。起码,还得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帮忙。或许你已猜到了:宇文泰。
在这三国鼎立的世界里,西魏本是最弱的一极,只有被动防守、伺机而动的份。可梁朝的侯景之乱、同室操戈,却让西魏渔翁得利,得了天大的好处,几乎一夜暴富起来。蜀地已在掌控,内有萧詧接应,萧绎的江陵完全暴露在宇文泰的刀口之下。吞并江陵,对宇文泰而言,只是时间问题——这得取决于萧绎的友好态度。
事实上,萧绎是一直有求于西魏的,每次危难的时候,他总是向宇文泰哭爹喊娘的。侯景来了,为了求援,他许诺将南郑之地割让给西魏;萧纪来了,为了解围,他竟请求宇文泰直接出兵蜀地。在这场血斗中,萧绎一直小心伺候着西魏大爷。可如今,异己全灭,萧绎的腰板也硬了起来。他不再低声下气,他目空一切,而这自大却是在对西魏毫无防备的情况下。
很凑巧的是,北齐和西魏的来使一起来了江陵。在接待上,他对北齐的礼数超过了西魏,让西魏来使很下不了台。可外交无小事,吃了亏的西魏使者立即向宇文泰禀报,诉说萧绎的不公。
而火上浇油的是,这时的萧绎竟然心疼起先前割让的土地来,羽翼未丰的他跟宇文泰讨价还价起来,而且态度很不恭敬。一直居高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