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令边境不再增兵,不再修城,不再运粮,加强和北齐的友好往来。^x-x.k`s^g?.+c¨o¢m/一直饱受周军重压的北齐边境,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北齐朝廷更加放纵了,对方都不打仗了,我们何必紧绷着这根弦:他们松懈,我们要比他们更松懈;他们友好,我们要比他们更友好。他们不增兵,不修城,不运粮,我们也能全部做到,不再给本国人民造成过重的负担。
在麻痹对手的同时,宇文邕还得探听齐国的虚实。他派了两使者前去齐国示好,一来继续麻痹齐国君臣,二来以此探寻齐国深浅。
暗中窥视、等待的宇文邕,静静地在准备着最致命的一击。他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
这个决定实在太关系重大了。整个北周上下,知道他这个决定的只有四人:他的兄弟齐王宇文宪,内史王谊,安州总管于翼,纳言卢韫,都是极其亲近的王公大臣。
这是绝对的机密。只能如此,才能给毫无防备的敌人致命的一击。
而今天,宇文邕知道那一刻到了,积蓄的力量已经足够,刀剑必须出鞘了。′微^趣,晓?税′ \已-发?布`蕞!欣-漳\結-北周朝廷的大殿上,官员汇聚一堂。这些官员的职级很特殊,全在大将军以上。他们听到天子发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命令:
朕决意伐齐!
毫无准备的群臣震惊了:是不是太仓促了?可第二日,行军的诏令也立即下达:
令齐王宇文宪率领两万人进军黎阳。这是先遣部队。
令随公杨坚、广宁公薛迥率领水军三万从渭水转入黄河。这是水军,接应步兵。
令梁公侯莫陈芮率领二万人在太行道防守,申公李穆率领三万人在河阳道防守,常山公于翼率领二万人进军陈州、汝州。这是西、东、南三个方向的救援和策应,避免后顾之忧。
布置完毕,宇文邕准备上路了,这一回他的目标还是河阳(扼守黄河要道的咽喉之城,位于洛阳之北)。这座城,曾让他英勇的父亲止步不前,两次都差点丧命附近之地。他的堂兄宇文护的征讨大业,也在此惨淡收场。
一言概之,没有西魏或北周的士兵,曾跨越过这座桥,一个也没有。
在他长辈们跌倒的地方,他要重新站立。-芯·完,夲!鉮*占. ,首!发.我们可以佩服宇文邕的英勇;可反过来而言,我们似乎也要嗟叹他的固执。
北周的大臣们也赞成这是灭敌的良机,他们并不反对此刻进攻北齐。只是,他们认为:路是对的,可方向走错了——多年的战争让他们明白,河阳之路根本不通。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304
已报周师入晋阳 ——东西合璧
出师河阳—— 重复的错误之路
宇文邕还没出发,反对他出击河阳的建议已纷至沓来。反对的理由加起来,最核心的只有一条:河阳之地易守难攻,北齐又有重兵把守,估计很难如愿。(其实这是委婉的说法,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可能成功。)
就算运气好点,打下了黄河以南又如何?此处皆为平原,难以防守,四面受敌,最终还是要还给北齐。更重要的是,当年你父亲就是走这条老路的,结果屡战屡败,一生未能得志。
而大臣们在封锁东进这条老路的同时,也指明了另一条阳光大道——北进汾曲之地,直捣晋阳!
三个不同的人,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河东。再往北一点,便是晋阳,一座比邺城还要坚固的城。这条路自东西两分以来,关中政权便从未尝试过。
河东一带,北齐的守备力量并不强大,守城的将领也很平庸,当地的地形也便于运动兵力。更重要的是,北齐从未料想北周会在这里发起主攻。这里可以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让北齐猝不及防。
北上,北上,北上!这是三个清醒的官员给皇帝的建议。
所谓三人成虎,可宇文邕却不吃这一套。他和父亲一样倔强,在他眼里,只有他自己才是真正的老虎。他认定的事一定要执行,即便头破血流,也不后悔。他断然拒绝了所有北上的建议:
我要东进,围攻洛阳,力克黄河三城,让齐鲁之人闻风来降,然后直捣邺城,让晋阳不战而屈,完成东西一统大业。
进攻北齐前,宇文邕下了一道前所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