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嘉莹先生《谈诗忆往》有感而作绝句三章
陈洪
夜半,掩卷《谈诗忆往》,久久不能释然,有作。?微?趣¢暁¢税¨王^ ¢蕞^新¨彰/截′哽¨薪\筷-
才命相妨今信然,心惊历历复斑斑。易安绝唱南迁后,菡萏凉生秋水寒。
读《谈诗忆往》重有感二首。
北斗京华望欲穿,诗心史笔两相兼。七篇同谷初歌罢,万籁无声夜欲阑。
锦瑟朦胧款款弹,天花乱坠寸心间。月明日暖庄生意,逝水滔滔许共看。
附:叶嘉莹答谢陈洪先生绝句二章
陈洪先生近日惠赠绝句三章及荷花摄影三幅,高情雅谊,心感无已,因赋二绝为谢。
津沽(1)大赋仰佳篇,论史说禅喜结缘(2)。曾为行人理行李(3),高情长忆卅年前。
谈诗忆往记前尘,留梦红蕖写未真。摄取马蹄湖上影,荷花生日喜同辰(4)。
(1) 《津沽》为陈洪先生所作的一篇赋。
(2) 《结缘》为陈洪先生的一部著作。
(3) 1979年我来南开讲学,临行,陈洪先生曾亲自为我收拾行李。?看,书.屋·晓·税′王¢ ,毋`错¨内!容*
(4) 我护照上之出生月日与陈洪先生身份证上之出生月日全同,我的是阴历,家人以为此日为荷花生日。
心灵的飨宴——叶嘉莹先生的诗教
席慕蓉
2009年2月21日晚间,叶嘉莹先生应洪建全文教基金会的邀请,在台北的敏隆讲堂演讲,讲题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问世百年的词学反思》。
从七点整准时开始到九点过后还欲罢不能,那天晚上,叶老师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以《人间词话》为主轴,谈词的由来、特质、境界,以及雅郑之间的微妙差异等等;上下纵横,中西并用,再加上兴会淋漓之处叶老师不时地让思路跑一下野马,把我们带到一片陌生旷野,那种辽阔无边,那种全然不受约束的自由,好像极为混沌无端难以言说,却在同时又井然有序地一一心领神会……
何以致此?何能致此?
当时的我,只觉得叶老师在台上像个发光体,她所散发的美感,令我如醉如痴,在无限欣喜的同时还一直有着一种莫名的怅惘,一直到演讲结束,离开了会场、离开了叶老师之后,却还离不开这整整两个多钟头的演讲所给我的氛围和影响。?k!a^n+s!h`u~d·i/.·c¢o?m′
之后的几天,我不断回想,究竟是什么感动了我?
对叶老师的爱慕是当然的,对叶老师的敬佩也是当然的,可是,除此之外,好像还有一些什么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必须去寻找去捕捉才有可能得到解答。
那天晚上,叶老师在对我们讲解关于词的审美层次之时,她用了《九歌》里的“要眇宜修”这四个字。
她说:“要眇”二字,是在呈现一种深隐而又精微的美,而这种深微,又必须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散发出来的才可能成其为美。
至于“宜修”则是指装饰的必要。但是,叶老师说:这种装饰并非只是表面的修饰,却也是深含于心的一种精微与美好的讲究。一如《离骚》中所言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雧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是所谓的一种品格上的“高洁好修”。
那天晚上的叶老师,身着一袭灰蓝色的连身长衣裙,裙边微微散开。肩上披着薄而长的丝巾,半透明的丝巾上还暗嵌着一些浅蓝和浅灰色的隐约光影,和她略显灰白但依然茂密的短发在灯光下互相辉映。
当时的我,只觉得台上的叶老师是一个发光体,好像她的人和她的话语都已经合而为一。不过,我也知道,叶老师在台上的光辉,并不是讲堂里的灯光可以营造出来的,而是她顾盼之间那种自在与从容,仿佛整个生命都在诗词之中涵泳。
之后,在不断的回想中,我忽然开始明白了。
原来,叶老师当晚在讲坛上的“人和话语合而为一”,其实是因为,她就是她正在讲解中的那个“美”的本身。
叶老师在讲坛上逐字讲解中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