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 第33章完结

第33章完结

下面我就分别从诗词和剧曲这两个方面来谈。~优+品*小-税~旺* ′追?蕞?新+璋-洁,

1.诗词创作

顾先生在二十余岁时就以词见称于师友之间,他虽然执教一生,但不曾间断过他的诗词创作。从1927年印行第一册词集《无病词》到1960年逝世前的《闻角词》,前后三十余年,给我们留下词作有五百余首之多。但顾先生的诗作和词作相比,数量不及二分之一,内容方面也不及词作涉及的范围广,所以先介绍他的词作,诗作放在后边再介绍。

顾先生一生经历了北伐、抗战、沦陷、胜利以及解放,他对国事的悲慨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常常流露于笔墨之中。

在国民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动乱年月里,1928年春天,蒋介石北上攻打当时把持着北洋政府大权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日本军队为了阻止国民党势力向北推进,出兵侵占济南,屠杀中国军队数千人,杀死南京政府外交官蔡公时等十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顾先生曾在二十年代中期在济南教书,对济南的山水草木自有一番深情,他当时写下:“绕湖边、血痕点点,更血花、比着暮霞红。凭谁问、者无穷恨,到几时穷?”(《八声甘州·哀济南》)以及“不道好山好水,胡马又嘶风。地下英灵在,旧恨还重”(《八声甘州·忽忆历下是稼轩故里,因再赋》),表现了对“济南惨案”的悲哀激愤的感慨。?零+点·墈·书· `已*发.布′醉,欣·彰*洁.

“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了北平,顾先生把内心的郁闷和悲慨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常常借诗词的形式抒发出来。在这一时期,顾先生写了不少以比兴为喻托,寄怀故国之思的作品。我们举顾先生的一首《鹧鸪天》为例:

不是新来怯凭栏。小红楼外万重山。自添沉水烧心篆,一任罗衣透体寒。  凝泪眼,画眉弯。更翻旧谱待君看。黄河尚有澄清日,不信相逢尔许难。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知道顾先生当时是生活在被日寇沦陷的北平,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而写下这首词的。

开头两句:“不是新来怯凭栏。小红楼外万重山。”中国的古典诗词之所以妙,就是因为它能在那么简单,那么短小的篇章里面,表达那么丰富、那么深厚的意思。“凭栏”表面上只是写一个人靠在栏杆上,但内容深意却没这么简单。西方一个出色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朱利亚·克利斯特娃(JuliaKristeva),曾提出过一个说法,“互为文本”,当一个“文本”出现时,从一个“文本”可以联想到很多其他的“文本”,所以叫“互为文本”。!j+j·w\x¨c¨.,i¨n^f-o.其实,这在中国早就被注意到了。虽然我们没有这个批评术语,但是给李白作注解的,给杜甫作注解的,常常注明许多出处和典故,说这两个字什么人用过,那两个字什么人用过,给你丰富的联想,使你看到一个语汇就联想到古人一连串的诗歌。这是因为古人在写作时,他本来就阅读过那些作品,所以他这样用,是带着这个联想用出来的。你没有读过那些作品,就没有这个联想,所以你读不懂,就得靠注解帮忙。李后主有一首《浪淘沙》,其中有“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几句。那是李后主亡国以后的作品,顾先生的这首《鹧鸪天》是在沦陷区写的,在抗战后四年的最艰苦时期,他的好朋友有的被日本宪兵队抓起来,有的离开沦陷区到后方去了,他自己眼见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的铁蹄践踏。李后主“凭栏”看到的是“无限江山”;顾先生“凭栏”看到的也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李后主说“莫凭栏”,顾先生说“怯凭栏”,怯是害怕,害怕去靠近栏杆,“不是新来怯凭栏”,不是真的害怕栏杆的危险,才不肯到栏杆旁边去。那是为什么呢?是“小红楼外万重山”,我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