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大宋王朝 > 第117章完结

第117章完结

另外,也有人猜测神宗本来就不打算杀他,当时的宰相看到神宗要宽恕苏轼时,就进谗言说:“苏轼讥讽臣下的罪可恕,但藐视皇上的罪不可恕。/k\a/y?e¨-¨g\e`.·c+o+m`”还举出了苏轼的一句诗“世间惟有蛰龙知”说,“苏轼不认为陛下是飞龙,竟求知于地下的蛰龙,就是藐视皇上。”神宗却说:“文人的诗句,怎么能这样来推论呢?他咏自己的诗,与我有什么关系?”旁边的一位大臣和苏轼关系要好,就又加了一句:“龙未必专指天子,人臣也可以称龙。”神宗说:“是呀,孔明被称作‘卧龙’,东汉还有‘苟氏八龙’,难道都是人君?”说得那个宰相哑口无言。

后来,神宗又看到苏轼在狱中写的诗,更是动了慈悲之心,所以就赦免了他。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昧自忘身。

百年未了须还债,十口无家更累人。?s/s¨x¢i~a,o^s/h·u!o\._c′o~m¢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另外,苏轼确实是个人才,那些正直的人们都不愿他落难,所以纷纷解救。据说,从苏轼被捕起,救援的奏章、信函就如雪片般飞到京师。王安石的女婿上疏,扬言在皇帝实录上记下神宗不能“容才”;南京张安道在南京上疏,府官不敢接,他派儿子持至登闻鼓院投进;苏轼的弟弟苏辙愿意用自己的官职和薪水为哥哥抵罪。所以,神宗最终决定不杀苏轼。不久,苏轼被贬,“乌台诗案”就这样结束了。

苏东坡官场失意游赤壁才华横溢的苏轼却官场失意,游赤壁时写出千古绝唱。

才华横溢,众人折服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和苏辙。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20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看^书′屋~暁′说*网· /埂′薪+醉_全?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一定是一个文坛能手。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彩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苏轼。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三苏”出名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19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父亲苏洵的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但是苏洵另外有一番感触。原来苏洵也是个擅长散文的人。他在少年时期,没认真读书,到27岁那年,看到别人一个个都上进了,才发个狠劲读书。过了一年,考进士没考中,回到家里,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大。

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轻轻的就考中了,怎么不感慨呢。他听说欧阳修是最重视文才的,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给欧阳修,请欧阳修指教。欧阳修一看苏洵的文章,文笔老练,别具风格,就向宰相韩琦推荐,韩琦也很赞赏。后来,没经过考试,破格把苏洵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京城中都出了名。后来,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合起来称做“三苏”。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苏洵已经死了。苏辙在王安石手下干过事,后来,因为跟王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