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大明王朝 > 第25章完结

第25章完结

其次,当时的中国只有“天下”观而不曾有“世界”观。\暁?税_宅¢ ,更+欣~罪_全^明成祖在南京天妃宫碑上勒石留世的诗中这样写道:视天下兮福苍生,民安乐兮神悠宁,海波不兴天下平,于千万世休养声。

这里的“天下”,既指明朝的两京十三布政司,也包括中国四周的“外夷”。明朝统治者对外并无平等的国家观念,而是实行一种怀柔政策,以“天朝上国”之君主自居,通过“宣德化而柔远人”的方式,让一些国家前来“朝贡”,表示对中国的“臣服”,以满足“惟我独尊”的虚荣心。尽管下西洋是一种政治行动,为此在经济上作一些必要的牺牲本无可非议。但这种怀柔政策,以中国在经济上吃亏。而在政治上得到虚名来实现的。“厚往薄来”,从不计较海外诸国贡物的好坏多寡,回礼一律从丰,以奖励他们远来中华的诚心。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政治影响,而不在于发展海外贸易,故出使期间所进行的贸易,都被限制在“朝贡贸易”的范围之内。-餿`艘`晓·税?蛧, ¢蕞¨薪.璋′节¨埂¨芯+筷\许多国家在朝贡的名义下与中国做着发财的生意,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使得外国使节们以空前的规模从各个地方带着贡品来到中国。虽然熙来攘往,煞是热闹,但这种朝贡贸易,对于中国而言只有政治意义,而无经济价值,反而成为国家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早在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就已经深深地感到朝贡贸易是一项重大的经济负担,郑和下西洋招来的一批又一批的使节,使得赏赐开支应付不暇。据统计,永乐年间,每年来贡的外国使团平均有7个。在六下西洋回朝时,竟出现了16国派遣使臣1200人同时来朝的局面,这确实是旷古未有的“盛事”。不过,在统治者为此心花怒放的同时,由此颁发的赏赐品之耗费,显然也是空前的。就这样,朝贡贸易的规模越大,明政府的开支就越多;前来朝贡的次数越多,明朝财政的亏损就越大。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国库枯竭、财政短绌。很明显,这种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做法,一旦国力衰落,自然便难以为继。故而明代中叶以后,便再也无法派人出使西洋。·天¨禧_暁\税`网¢ ¨勉·肺`跃?犊-其实,对于下西洋,朝廷中一直就存在着反对意见。永乐末年,当年曾支持下西洋的袁忠彻就曾“谏取宝之非”。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北京皇宫三大殿遭回禄之灾,明成祖“诏求直言”,翰林院侍读李时勉等极言下西洋之弊。成祖虽龙颜不悦,但还是下令暂行停止下西洋的举措。此后,对下西洋的非议日渐增多。成祖死后,即位的明仁宗即从原户部尚书夏元吉之言,下诏:“下西洋诸番等国宝船悉皆停止。”直到6年后,宣德皇帝才组织了第七次下西洋。以后,以王景弘为首又进行了一次远航。此次远航仅至苏门答腊而返,其规模自然已不能与此前的郑和七下西洋相提并论。成化十一年(1475年)冬十月,宪宗皇帝一时心血来潮,下诏查阅西洋水程档案,大有重差宝船下西洋的雄心,但遭到兵部车驾主事刘大夏的反对。他指出:“三保太监下西洋,花费了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亡数以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这只是一大弊政,作为大臣应当切谏,所以旧案虽存,也应毁掉,以彻底根除祸患。”于是,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记录,便被刘大夏所烧毁。

最后,郑和七下西洋,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由2.7万余人、二百多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其船舶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影响之巨,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罕有其匹的。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他们的航海成就显然丝毫不比西方人逊色,甚至在航海时间、船队的规模以及航海技术诸方面,均是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所望尘莫及的。然而,我们应当看到,郑和远航与西方人开辟新航路的结局,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后果。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虽然声势浩大,但明成祖和郑和死后不久,中国船队便绝迹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中国的航海事业突然中断了,这使得中国与西洋各国业已创建起来的联系戛然而止。从此,中国人传统的海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