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发生后,海瑞感到十分愤懑,自己以祖宗成法为模式,教导学生崇尚气节,何错之有,竟得不到上司的理解。¨x~x,s/w!k_.¨c¨o·m!联想自己多年苦读,处处以“圣贤之道”作为立身之本,将气节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谁知今日,刚刚踏人官场便横生枝节,区区礼节尚不能见谅,遑论日后施展自己的抱负。真是“缺陷世界,何能有济!”书生意气十足的海瑞越想越想不通,一气之下,竟提出辞呈,上交郡衙,想就此告辞还乡,独善己身。海瑞的辞呈送至延平府后,一些地方长官想起当日情景余怒未消。极力主张同意海瑞的要求,允其解除公职,放其还乡了事。
“争礼”一事似乎给刚刚踏入官场的海瑞当头一棒,眼见得出师不利,无力回天之时,事情出现了根本的转机。当时的延平知府在看到海瑞的辞呈后,却惭愧不已地说道:“海瑞之言行均合祖制,是吾等行事之误也。”更加幸运的是,当时大司空朱衡(字镇山)为福建按察司提学副使(时称“学宪”),闻听此事后,对海瑞的气节人品非常赞赏,当即将海瑞召来,命就正学书院进修。!j+j·w\x¨c¨.,i¨n^f-o.海瑞依然要求离职,朱镇山宽慰他道:“汝自幼饱读诗书,究竟为何?汝出任公职,究竟为何?难道就为争一跪之礼而全部放弃吗?”这话使质直的海瑞有些醒悟了,平心静气一琢磨,难道就为此事而永远归居田野。不入俗尘了吗?这当然是一心志在爱民行道的海瑞所无法接受的。就这样,在朱镇山的劝导与挽留下,他才打消了辞归乡里的念头。
但是,在此风波之后,海瑞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在学堂之内对上司不行跪拜之礼。又有一次,福建按察使长官到延平府视察,海瑞率领众位学生迎候于廓门之外,有位分守道的官员早到一步进入大门,见海瑞昂然不跪,十分惊讶,便问随从这位长揖不跪的人是谁,随从答日:“此乃海教官。”这位官员便命随从暗中观察,想看一看海瑞见到按察使长官的态度。结果,按察使长官进门时,海瑞依然故我,保持长揖不跪的姿势。¢优^品¨晓_说~王′ ¢毋*错^内′容?这位官员知道后,不禁吐舌叹服道:“今日之世竟有此等的教官!”海瑞的名声从此在四处传扬,不少过往的官员也都知道南平有一位“笔架博士”。
海瑞任教官长达4年,一直坚持自己刚直不阿的立场,实属难能可贵,而我们为之庆幸的是,海瑞的正直抗争固然引起了一些官员的非议与憎恶,但也赢得了不少士大夫的交口赞叹,后者认为如此刚直守道、不畏权势的教官,恐怕只有在古人之中寻找。因此,海瑞任教官4年,不畏权势,昂然犯颜,独守已道,他的行为不仅没有为自己招来罢官的厄运,而是声望渐起;不仅当地官员默认了他正直的行为,而且“守相台察以上,咸鉴涵之矣”。这不能不说是海瑞的幸运。他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以礼为教,其讲论道德以及经义治事,一一实事求是,不为俗学所染,是教职中最难得者。”因此,巡按、监司等官员纷纷上书举荐海瑞。于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升迁为浙江淳安县令。从受任南平教谕,到升迁淳安县令,这5年是海瑞仕宦生涯中最平坦顺利的5年,虽有波折,但无甚大碍,这无疑与其所任教职、不涉民事的实际情况有关。
就任淳安县令是海瑞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真正了解天下黎民疾苦与王朝政治利弊的开始。淳安县是浙江省境内的一个山区小县,地瘠而民贫,地方经济相当落后,作物只有茶、竹、杉、柏等,并无其他特产。崇岩叠嶂,百姓纷纷逃匿山林之中。山下田亩均为豪吏之家侵夺,贫穷之家常常吃不到粮食。其县又地处新安江下游水路要冲,官员舫船频繁过往,均须调用当地百姓为其迎送,大大增加了当地民众的各种负担。
海瑞初来乍到,阅览册籍,发现民户逃亡人数超过在册人名的一半。面对百姓生活痛苦之状,他不禁感慨万千。顿生恻隐之心。他决定以身作则,饭粝羹藿,保持极为简朴的生活。俸薪之外,分文不取。家僮随从均令出外樵采,公庭无事,吏员们也可业余从事工商,以补贴俸禄之不足。官署中有一块隙地,海瑞命老仆“树禾麦,艺蔬芥”,旦夕取以自给。海瑞刻厉守贫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