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大明王朝 > 第193章完结

第193章完结

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史称“胡蓝之狱”,前后达十四年之久,诛杀四万五千余人,功臣宿将被杀戮殆尽。*d?u/a.n_q¢i/n-g-s_i_.¨n`e¨t.

空印案与郭桓案是怎么回事太祖除了大肆杀戮功臣如胡蓝之狱,还残害官吏,如洪武十五年(1382)的空印案和十八年的郭桓案。

朝廷规定,每年布政司和府、州、县的官吏都要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收支情况,核对钱粮、军需等事情。经过户部审核,遇到钱粮开支有不符合规定的,就要驳回重新填造。但各布政使司离京城远的有六七千里,近的也有千里上下,所以,那些进京报告地方财政情况的官吏们就预先带上已盖好官印的空白文书,一旦遇上被户部驳回原拟钱物数之事,就立刻在空白文书上改填,这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发现了这种情况,认为其中一定有舞弊行为,就下令严办,地方长官都判处死刑,副职打一百棍发配戍边。

洪武十八年(1385),太祖怀疑北平二司的官吏与户部侍郎郭桓共同贪污,于是兴起大狱,自六部的左右侍郎以下一律处死,获赃银七百万两,犯官的供词牵连到直隶省所辖的地方官吏,被拘捕处死者数万人。追赃时又波及全国各地的一批地主富户,核查认为赃款窝藏之处遍天下,百姓之间的中等人家也因此而大都破产。-我^得¢书\城. !醉*新`章/结^庚¨薪`筷^民间怨声四起,太祖就亲自书写郭桓等人的罪行公布,又判处右审刑吴庸等人死刑,以压天下之怨。

这两起案件牵连被杀者达几万人。

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明朝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在朝廷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总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丞相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为了加强皇权,太祖对此进行了改革。

明初,行中书省的行政长官左、右丞相负有统率百官之责,位崇权重,容易和皇上发生矛盾。太祖洪武初年,李善长、徐达分别为左、右丞相。李善长为人处事小心谨慎,徐达大部分时间带兵征战在外,都没有和太祖发生矛盾冲突。但在胡惟庸担任丞相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胡惟庸是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淮西集团的重要人物。洪武六年(1373),在李善长的极力推荐下,由右丞相升为左丞相。他专权独断,“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各官署长官给太祖的奏折,都先取阅,如果有对自己不利的,就擅自扣压不往上呈。于是出现了被罢职的和想做官升官的都争着去走他的门路的现象,他收到的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数。十三年,太祖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并趁机取消了中书省,废除丞相等官职。¨6_腰,墈¨书^旺, ¢追?罪¢芯\彰,洁_朝廷政务由六部分别处理,提高了六部的职权和地位,而各部的长官又直接听命于皇帝。

明太祖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太祖出身贫寒,虽读书不多,但争夺天下时却很注意访贤纳士。明朝创建之后,太祖又以荐举、科举、学校教育等方式来招揽人才。但当时有一部分文士不愿出来做官,有的为了躲避朝廷征召,甚至采取自杀、自残肢体、逃往漠北等方式。太祖重视文人,又有所猜忌,部分文人不愿和他合作的态度,加深了这种猜忌,再加上一些功臣武将的挑拨,使他兴起了文字狱。

文字狱就是在文字细节上挑毛病,编造罪名迫害作者。太祖曾经当过和尚,所以非常忌讳“光”“秃”“僧”这些字眼,连和“僧”同音的“生”字也觉得刺眼。他早年投身红巾军,就最恨人说“贼”“寇”,连和“贼”字形音相近的“则”字,看了也生气。明初,地方官在逢年过节、皇帝生日及皇家喜庆日子所上的表章,都是由学校教官代作的歌功颂德的言辞,却屡屡惹得太祖发怒,下令处死作者。如浙江学府教授林元亮写《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一语,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所上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句,太祖就说文中的“则”是骂他做过贼,“光”是光头,“生&r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