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蓝玉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此后,蓝玉又奉命到西部地区进行过军事活动。
蓝玉自恃功高,日益骄横跋扈,蓄养大量庄奴、义子,横行霸道,胡作非为,并仗势侵占东昌民田。当御史查问时,他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在打败元主后,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接纳,竟纵兵毁关而入。起初,朱元璋本想封他为梁国公,就因为有这样一些过错而改封为凉国公。但蓝玉仍不思悔悟,在朱元璋面前举止不恭,语言傲慢,而且擅自决定将校升降与军队进止,引起朱元璋强烈不满。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告发蓝玉同景川侯曹震等谋反,于是将蓝玉诛杀,被朝廷认作是蓝玉同党而受株连斩杀的约有二万人,史称“蓝狱”。
第三十二章
戚继光抗倭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南北分裂混战的后期。在内战中因失败而丧失军职的武士,流亡海上,成为无业“浪人”。他们勾结本国的流氓、奸商,在日本封建主的支持下,成群结伙到我国沿海,大肆掳掠,明朝人称之为“倭寇”。倭寇除了日本海盗外,还有不少从倭的中国人。嘉靖二年(1523),明政府撤消市舶司(明初在浙江、福建设立的对外贸易机构)后,断绝了对外通商关系。沿海豪门势家、海盗魁首组织船队。冒禁阑出,有的竟同倭寇互相勾结,走私发财。而中枢秉政之人,利于贩卖番货,收受贿赂,包庇纵容,如“海盗汪直,通倭为乱,(郑)晓议置重典,而严嵩颇宽假之”①。兼之“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皆为倭奸细,为之向导”②,这就更加助长了倭寇的侵略气焰。由于明初社会比较安定,海防整饬,倭寇还未酿成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