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大明王朝 > 第253章完结

第253章完结

义军自陕西转战山西,明廷大为震惊。?k*s·y/x\s^w′.*c!o*m_明帝朱由检一改“招抚”为主的策略,转为以“剿灭”为主,以洪承畴为陕西巡抚,总督三边(延绥、甘肃、宁夏)军务,令其组织数十万官军围剿义军。分散作战的义军经过激烈战争,又转战河北。不久王自用阵亡,余部投奔李自成。此时,实力较强的高迎祥再与张献忠、李自成、马守应、罗汝才等首领联合,突破明军包围,南渡黄河。崇祯八年(1635),明廷令洪承畴领兵出陕西,另一位明将朱大典统军出山东,采取两面夹击的策略,妄图一举翦除农民义军。在十分危急的形势下,起义军13家72营会于河南荥阳,商讨作战方案。荥阳大会上,作为闯王高迎祥部将的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迎击的策略,为众将领所采纳,遂分13家72营兵力为东、南、西、北四路,另有一路作为策应,主力突击明军兵力最为薄弱的东路。会后,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领东路军突破官军的包围,由河南转入安徽。仅10余天,即兵至凤阳城下,一举全歼凤阳守军6000余人,留守朱国相兵败自杀。/w?o!s!h!u·c*h_e?n~g,.·c!o*m¨义军在此焚毁朱元璋的祖坟——皇陵,又镇压了百余名抗拒的官吏、诸生及太监。张献忠于城上竖起“古元真龙皇帝”的大旗。义军于凤阳的举动令崇祯皇帝如丧考妣,痛哭流涕。他一面下诏“罪己”,一面又慌忙调遣兵力,任命湖广巡抚卢象升为总理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广等五省军务,与洪承畴分兵镇压义军,“承畴剿西北,象升剿东南”⑩,对义军展开一系列的攻势。

高迎祥于凤阳大捷后,又率兵入河南,继而转入陕西。卢象升紧追不舍,双方大战于朱龙桥,高迎祥部失利,随后又一再受挫,被迫率部向汉中地区突围,高迎祥不幸被俘遇害。其余部在继为闯王的李自成率领下,继续与官军抗争。张献忠则率部南进,攻陷庐州、麻城,使明廷的镇压遭受挫败。

崇祯见此情景,顾不得对付东北地区的满洲反明斗争,将主力从辽东调往义军活动地区。?萝,拉¨小¢税~ +已¨发+布·蕞_歆?璋?踕/崇桢十年(1637)三月,兵部尚书杨嗣昌上翦灭义军的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明廷随即增兵12万,增饷28万两,出动十省官军,扬言于3个月内彻底消灭义军,致使义军再度处于危急的形势之中。而此时的各路义军仍分散流动作战,既无根据地又无明确的纲领口号,因而相继失利。十一年十月,李自成于潼关战败,与刘宗敏等18人杀出重围,进入商洛山。张献忠亦于湖北受挫后伪降。其他义军或败或降,起义斗争陷入困境。

崇桢十一年(1638)冬,清军大举人关,以凌厉的攻势横扫山东、河北等地。明廷为抵御清军的进攻,不得不从镇压义军的前线抽调官军,急驰北上抗清。此时适逢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旱灾严重,蝗虫肆虐,饿殍遍野。这一形势对陷入低潮的起义斗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转机。十二年(1699)五月,张献忠于谷城再起,由湖北转入四川,连克官军,扭转被动的战局。李自成闻讯,立即出雒山,招集旧部,重振旗鼓,转战于陕南地区。十三年(1640)九月,李自成突破杨嗣昌官军的包围,于冬天进入河南。受大旱之灾的河南形势对义军十分有利,数万饥民争相投奔李自成所部,出身地主的知识分子牛金星、李岩、宋献策等也先后加入义军队伍,义军声势迅速壮大。

起义军针对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的弊政,鲜明地提出“均田免粮”的纲领口号,且将缴获官府、地主的财物赈济给饥民。这一举动立刻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和欢迎,“均日免粮”的口号更是深得民心。在此基础上,起义军又制定了“平买平卖”、“公平交易”的政策得到市民们的普遍欢迎。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义军,起义军队伍迅速扩大到50万人之多,实力迅速壮大。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明将杨嗣昌率领官军主力入川,追剿张献忠,趁中原地区空虚之际,李自成毅然率军攻入洛阳,处死了广占良田、侵夺民财的福王朱常洵。朱常洵及一批官吏被处决,令洛阳城内外的百姓拍手称快。攻占洛阳后,李自成继续转攻开封府,由于拒守开封的周王朱恭枵有所准备,义军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