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造船舶的数量很大,单是作为漕运使用的漕船就有三千艘,后增至万艘。这些都反映出明代造船能力的提高和造船业的发达。
明代造船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工艺流程。当时规模最大的南京龙江船厂,有巨大的船坞,船只造成后可直接在长江下水。造船厂分工明确,除船体制造场所外,还另有铁、篷、缆等八、九个作坊。最能体现明代造船水平的是由南京宝船厂所制造的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宝船。从成祖永乐三年(1405)到宣宗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八年间,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横渡印度洋,远达非洲东海岸,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非洲等地三十多个国家,是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使用船只共二百零八艘,其中宝船六十二艘。据《明史》记载,当时的宝船船体庞大,帆多桅多,最大的长约一百五十点五米,宽约六十一点六米。因为船体巨大,必须有相应的船坞以及特殊的技术措施,如龙骨的接头技术、可靠的水密技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