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丈夫退位、爱德华三世加冕之前血洗政敌的混乱时期,伊莎贝拉太后就已经收回了作为她嫁妆的所有土地,价值约4.5万镑。¨3¢8+k+a·n+s\h·u′.*n!e\t-她的儿子加冕时,她又得到了更多土地,于是她的土地收入达到了2万马克。她一跃成为英格兰最大的地主,比任何一位权贵都富有。太后的富可敌国,再加上她能够得到丈夫和德斯潘塞父子的大量金银珠宝,令旁观者忧心忡忡。
但更令人烦恼的是,太后悍然插手外交政策。在这方面,新政府有三件紧急的大事要处理。阿基坦领地饱受困扰,为了防御它的有争议边界,必须与伊莎贝拉的哥哥——法兰西国王查理四世正式缔结和约。苏格兰人也蠢蠢欲动——在2月1日,也就是爱德华三世加冕的当天,一群苏格兰人成功地袭击了英格兰人控制的诺勒姆城堡——因此需要动用武力,平定苏格兰人的骚动。最后,爱德华三世还需要一位新娘,为王室添枝增叶、传承大统。
英格兰朝廷的每一个举措都失败了。!1+3¨y?u?e*d*u_.`c+o¢m!匆匆与法兰西王室签订的《巴黎条约》的条款于4月中旬被呈送给身在林肯郡的国王。显然,这项条约不仅要羞辱他,还要在经济上严重地挫伤他。英格兰在法兰西西南部的领地被压缩为波尔多与巴约讷之间的加斯科涅海岸。其他领地将由法兰西国王直接控制。为了保住曾经的金雀花帝国剩下的这一山半水的代价是,爱德华三世必须缴纳5万马克的巨款。伊莎贝拉和莫蒂默显然也深知为了和平而付出的代价太高,于是他们在英格兰境内隐瞒了条约的具体细节。这表明,英格兰朝廷在绝望无助之下默认了既成事实,承认英格兰陷于内部纠纷,无暇考虑在法兰西收复失地。
1328年,查理四世驾崩,没有留下直接的继承人。但英格兰朝廷没有做多少努力,去利用这个天赐良机。爱德华三世是腓力四世的三个仍然在世的外孙之一,因此对法兰西王位拥有继承权,但查理四世的表弟——瓦卢瓦的腓力按照严格的男性继承顺序(这后来被称为萨利克法)被加冕为王(史称腓力六世)的时候,英格兰朝廷只是做了象征性的抗议。_兰\兰_雯_血` ¢免·废¨粤^犊\爱德华三世通过他的母亲对法兰西王位拥有继承权,但他只能在1329年前往亚眠,作为阿基坦残部和蓬蒂厄伯爵领地的领主,向法兰西新王宣誓效忠。英格兰人显然没有打算利用他对法兰西王位的继承权作为谈判的杠杆,去为他在欧洲大陆的领地争取更多的安全。
苏格兰的局面更糟糕。从2月到夏季,边境屡次遭到袭击,成群苏格兰人越境进入英格兰北部,恣意烧杀抢掠。就在爱德华三世在林肯郡读到《巴黎条约》条款而大失所望的时候,王室的命令正在被送往北方,准备按照老规矩,在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和约克征集一支军队。
爱德华三世和他的母亲于5月底前往约克,在那里与五百名佛兰芒骑士会合,他们是伊莎贝拉在欧洲大陆的盟友——埃诺的约翰的属下。这支精锐部队在约克(英格兰的第二大城市)与英格兰士兵打架斗殴,在街头横冲直撞,很快就让市民怨声载道。尽管这个开头很不吉利,爱德华三世还是于7月初将伊莎贝拉留在约克,自己动身前往苏格兰边境,打算在那里迎战敌人(由老将詹姆斯·道格拉斯爵士指挥)。此次行动一败涂地。道格拉斯一连几周都在逃避追击他的英格兰军队,在月底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他袭击了斯坦诺普园林(达勒姆附近)的国王营地,将国王的侍从杀散。据一部编年史记载,他还冲到国王营地的正中,高呼“道格拉斯!”,砍断了国王大帐的两三根绳索。几天后,道格拉斯率领横冲直撞的军队,撤回了苏格兰境内。
据多位编年史家记载,爱德华三世为了自己的失败怒不可遏、潸然泪下。他的确有理由哭泣:这场战役耗资巨大,为了让英格兰政府免于资不抵债,不得不将王室珠宝典当出去。莫蒂默和伊莎贝拉接受了事实——他们没有力量在北方开展一场战争,于是签订了《爱丁堡—北安普敦条约》(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它是由罗伯特·布鲁斯于1328年初在爱丁堡签署,后于5月在北安普敦由英格兰议会批准的)。他们与苏格兰人达成和解,可耻地放弃了英格兰对苏格兰的宗主权,仅收了区区20镑贡金。条约承认苏格兰为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