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崇祯皇帝 > 第二卷 燕山云冷 隐乱情巡抚施棍棒 查真相钦差闯筵席

第二卷 燕山云冷 隐乱情巡抚施棍棒 查真相钦差闯筵席

却怎么又到了此处,倒卧在这个山神庙里?”

那人调息片刻,重重地叹了口气道:“唉!你们两人乐善好施,是我的救命恩人,想必是善良之辈。我也没什么好隐瞒,就将我的冤屈说出来,漫漫长夜也好捱了。”他说着又倒了一碗热水,在火上取了一个烤得半冷半热的干面馍咬上一口,和水吞下,顷刻之间,大半个干馍一碗热水下肚。那人擦擦嘴巴,说道:“我是躲避胡廷宴的追杀,才逃到了山西,准备进京。不料到了娘子关,这里屡遭流民洗劫,早已没了人烟,找不到一家客栈,又冷又饿,就昏倒在这山神庙里了。若不是二位搭救,我怕是要、要……”说到此处,那人竟潸然泪下,又要纳头拜谢,韩?忙拦了,示意他接着说。

那人道:“方才老丈说的不错。我名唤吴?,在朝任山东道御史。今年陕西、山西两地大旱,我奉旨到陕西巡查灾情。陕西大旱至今连续八年,真个是赤地千里,饿殍盈野,陕西藩库本已多年亏空,可巡抚胡廷宴却瞒报灾情,不顾皇上明旨蠲免了赋税,按往常的年景严加催科,照征不误。陕西的老百姓可真惨呀!卖妻鬻子,十室九空,活下来的害怕苛税四处奔逃,流民遍境,盗贼蜂起,总秦地而言,庆阳、延安以北,饥荒至十分之极,而盗则稍次之;西安、汉中以下,盗贼至十分之极,而饥荒则稍次之。”他边说边恨得拍地大叫。

秋收刚过,吴?便到了陕西境内。奉旨巡按灾情,他心知这是个找人晦气给人拆台的差使,往往受累不讨好。若是你好我好一团和气,却又顶着欺君的大罪。吴?左右为难地带个随从离了京师,扮作开馆塾师的模样,一袭半旧的青衿,一顶半旧的四方平定巾,一头瘦驴上拴个破烂的书箧,边走边看,苦思对策,穿州过县,径向西安迤俪而行。他自幼生长在物阜民丰的烟雨江南,一直在邵武、晋江等地做父母官,从没有见过如此干涸贫瘠的地方,没有看到过如此破败不堪的景象,沿路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饥民,一些大的村镇、交通要道开设了粥棚,乱哄哄地围满了人,一见热粥煮好不顾皮鞭抽打,纷纷叫喊着涌上去哄抢。不一会儿,有人欢天喜地地捧一碗粥挤出来,吴?见那粥稀得如米汤一般,还散发着一股霉味儿,掩鼻子躲了,问旁边等着施粥的老头儿问道:“老丈,怎么来讨粥的人这样多?”

那老头翻一下眼皮,没好气地回道:“哼!不来抢粥吃什么?终不成躺在家里等死吧!这大冷的天儿,家里要是有柴米哪个还会巴巴地跑出来遭这份儿罪!”

吴?并不着恼,又作揖道:“老丈,这粥棚是官府开的么?朝廷拨下了赈灾的钱粮,官府怎么却施这样的稀粥?朝廷明令施粥要插得住筷子,怎么却成了汤汤水水?”

那老头儿叹口气道:“先生真是个死读书的。朝廷那些法令下边就都能照着办么?天高皇帝远的,大小的官员哪个会真听?他们不听,老百姓有什么法子?朝廷法令能当饭吃么?小老儿活了六十几岁,官府施粥向来这样稀的。那些官府里的人,不是傻子呆子,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大米能不动心?过过手,剥层皮呀!有稀粥喝就不错了,好歹能填填肚子喘口活气儿,就这样的稀粥还不知道施到几时呢!”老头儿不住摇头,又看一眼吴?问道:“先生可是想到本地开馆授徒的?”见吴?点头,便有些嘲笑道:“先生也不看看什么年成,几家有银子供孩子读书?还是早些往回走吧!以免白白折了盘缠。”

吴?笑笑没有言语,拱手作别,心里不住地往下沉,过过手,剥层皮?难道有人胆敢克扣、冒领?这可是欺君枉上丢官掉脑袋的事儿。他不由动了心思,到了长安也不去巡抚衙门,先在衙门旁边找家不起眼儿的小店住下,暗中查看。一连几日,只见衣饰鲜亮的大小官员出入巡抚衙门,极为热闹,看不出什么风色动静。吴?心里发急,踌躇难决,沿途所见不过是一两个州府,陕西一省有八府二十一州九十五县,灾情到底如何?可是各地都有克扣、冒领?这都不能风闻而奏,没有把柄没有证据,自家一个从七品御史,怎么扳得过正二品的封疆大吏?终不能满省地到处跑个遍吧!那不是要到猴年马月了,皇上等得及么?可是查又从哪里入手呢?胡廷宴在官场厮混了多年,既敢欺瞒皇上,岂是容易摆布的?再说合省的官吏哪个愿意出事儿遭连累,还不铁了心地联手遮掩?查不出实情,无法向皇上交旨;查出实情,胡廷宴必不会放过自己,背后下绊儿捅刀子,自家孤身犯险,无异羊入狼窝,能不能回京复命怕都难说。一招不慎,不是丢官就是丧命,这一辈子也就栽了。吴?越想越觉胆寒,憋在旅店里,吃喝不下,坐卧不宁,想得脑袋生疼,也没有丝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