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崇祯皇帝 > 第三卷 风雨江南 拜恩师负气打恶仆 求序文刻稿忤房师

第三卷 风雨江南 拜恩师负气打恶仆 求序文刻稿忤房师

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吴昌时、陈子龙会试未能放榜,没有资格参加殿试,只在会馆坐等消息。

掖门大开,参加殿试的众贡士,单号由左掖门,双号由右掖门,点一名,放一名,依次进宫,最后齐聚奉天殿。宫殿巍峨,皇家威严,自是天下无人可及。张溥进了宫门,迎面便是广十一间,高十二丈的皇极殿,乃是整座紫禁城最为雄伟的宫阙,居三大殿之首。他走过已被磨得有些光滑的石砖甬路,想着自成祖永乐皇帝伊始,不知有多少皇帝、大臣在此走过,心中暗自嗟叹不已。登上两丈多高的汉白玉殿基,仰头望着殿顶明黄的琉璃瓦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清风吹动檐角铁铃,发出一阵清脆悦耳之声,透过巧夺天工的六扇雕花格门,隐约看到大殿正中金漆宝座,龙墀丹陛,气象非凡。张溥知道这便是无数黎庶小民啧啧艳称的金銮殿,若非十年寒窗、身入宦门,等闲之辈怎敢冒着私窥宫门的大罪,一睹皇家气派?他一边想着,却也不敢停留,顾不得细细瞻仰,随众越过皇极殿、中极殿,爬了数十层石阶,来到殿试所在地的建极殿,竟是汗出如浆、微微气喘了。放好考具,左右逡巡,见吴伟业、陈于泰也已进来,一齐等候鸿胪寺官员指点排班。

辛未科的贡士共有三百四十九名,皇帝不是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这么多的卷子万难看得过来,要另外委派专门的大臣协助阅卷,称为读卷官。实际上阅卷并拟定名次,主要由读卷官提出意见,再呈皇帝裁定。周延儒、何如宠率吏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为读卷官;提调官则为礼部尚书、侍郎;监试官由监察御史二员担任;受卷、弥封、掌卷等官由翰林院、春坊、司经局、光禄寺、鸿肿寺、尚宝司、六科及制敕房官司职。

往年的殿试虽极隆重,也不过是走走过场,第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都已在会试的主考官心里排好了座次,大致有了人头,这些主考官一般又是殿试的读卷官,而殿试卷子照例弥封,却不另行誊录,可以看字辨人,一旦主考官认准了哪个,自然留心了他的书法字样,表面不露声色,将卷子挑选送呈皇上钦定,其实暗中已然援手照应了。此次因事先有了舞弊的风声,崇祯又是极为好明察的秉性,竟亲临考场,当面督责。周延儒等人丝毫不敢马虎,率领读卷大臣朝服上殿。崇祯高坐在摆着茶点的彩漆桌后,望着跪在地上的一大片臣子、贡士,命他们平了身。早在唱名之时,崇祯就暗命几个贴身小太监盯紧了吴伟业、张溥、陈于泰等人。

周延儒谨身正容地走到殿中东面摆设的一列长桌前,捧起上面摆放整齐的题纸,走到中间黄案前面,朗然说道:“恭接钦命策题!”

早已站在黄案前的礼部尚书徐光启,随即双膝着地,双手高举,跪接了题纸,置于黄案正中。然后由鸿胪寺官员鸣赞,殿内殿外的读卷大臣、执事官员以及数百名贡士,一齐又行了跪叩大礼。读卷大臣陪着崇祯退回文华殿去歇息,礼部官员开始散发题纸。贡士们一人一个小方桌,跪在一尘不染的金砖地上,埋头苦思细写,大殿里寂静无声。

张溥接题到手,取出题纸来,默念暗读,见开头和煞尾照例还是一段制式文字,二百字上下,策问的主旨不过是就时政大端,而归约成的两桩要事:去奢崇俭之方,练兵讲武之要。从头至尾念了三遍,张溥惊赞不已,这两桩大事都是紧扣时政,确是经世致用的良方,想到方才远远看到皇上春秋鼎盛,如此下去必可化育万民、澄清四海,自己不愁施展怀抱,有一番作为。这样一想,自觉成竹在胸,登时文思泉涌,处处逢源,一个时辰的功夫,已将草稿拟好。看看已近晌午,匆匆吃了几口颁赐的点心,开始小心检点。

金殿对策与会试一样,字数多少也有限制,必须涵咏锻炼,由博而约,求其精简。张溥将草稿仔细推敲一遍,又检查程式是否违制,引用“圣训”要“抬头”,若逢御名须“缺笔”避讳。这才取出殿试卷子预备誊录,殿试卷子规格最高,用七层宣纸裱成,正反六折,除底面外,共计十页,每页高一尺四寸,宽三寸七分,上面印好了笔直的朱丝栏,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红线墨字,色彩分明,鲜艳夺目。

此时多数贡士都在誊录卷子,崇祯换了常服,进殿巡看,在吴伟业身边驻足,见他翩翩年少,风神俊朗,心里喜欢上了几分。吴伟业觉察皇上在看着自己,心里怦怦乱跳,手中的笔禁不住轻轻抖动,一向颇为自诩的馆阁体小楷便有了不甚端严之处。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