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娥),也有黑白二色的(《遇上皇》中的“搽灰抹粉学搬唱”的角色)等。
杂剧演员的服装,道具有巾、帕、衫、裙、袄、鞋、袜、杖、髯等,这些服装当是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加以美化、戏剧化而成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时代、行业、性别、年龄、民族等使用不同的服饰、道具,以体现角色的身份、性格特征。
宋代城市的娱乐场所称“瓦子”,供演戏用的剧场称“勾阑”,也叫“构肆”,以棚搭成,中间划出一个方场,围以栏杆。观众坐在栏杆四周,大的勾阑可容数千人。金、元时期,出现了砖砌瓦盖的固定戏台。从考古发掘和建筑遗址看,元杂剧的舞台与近代旧式砖木结构的戏台大致相似。戏台三面突出,观众可由三面看戏;有前台和后台两部分,中部以一道墙隔开。前台是演出和乐队伴奏的地方。后台称“戏房”,是演员化装和休息的地方,有时后台还可以虚拟为内室或门外,通过后台“搭架子”的方式内外呼应,把观众的想象,引向视力所不及的地方。墙的左右两侧各有一门,即上下场的门。演员自左门上,表示来路;自右门下,表示去路。剧场多为露天的,规模大的可容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