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大唐:如此江山 > 第15章完结

第15章完结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一个很吉利的年份。/嗖′嗖`晓?税·徃\ \已-发+布!罪-鑫,璋,踕·但对高丽来说,却出现了灭亡征兆——发生内讧。大将泉男生要投诚归附唐朝!这是个重大的好消息,高宗命令两位名将庞同善、高偘去办理接收事宜。但事情没那么简单,泉男生的弟弟泉男建不服,又率兵拒守。看来,不动点真格的,还真不行。

要打仗?派薛仁贵!于是薛仁贵再率一支部队前去增援。他星夜兼程赶到新城,刚好遇到敌军偷袭庞同善的军队,算他们倒霉,正撞在枪口上。

原来,庞同善进军到金山的时候,遇到了高丽大军,一时不敢前进,结果被高丽大败并追击。在危急时刻,薛仁贵的援军再次拍马赶到。虽然薛仁贵军队并不多(可能只有三千人),但他观察了战场形势,发现高丽大军一心往前追击,队伍拉得过长,侧面防护不够。于是,薛仁贵当机立断,率全军横击,如一把巨大的铡刀从天而降,一下子将敌军截成首尾不能相顾的两部分。正高歌猛进的高丽军转眼之间变成了仓皇溃败的一方。,3/3.k?a¨n~s_h,u¨.\c`o-m_真是世事难以预料。

这一战下来,斩首五千(《资治通鉴》记载是“五万”,似乎太多。古代将领报告战绩,照例会虚报十倍之多。《资治通鉴》可能没有缩水),而且顺带攻克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城,终于和降唐的泉男生部队会合。任务完成得很精彩,为此高宗皇帝亲笔写诏书慰劳薛仁贵。这也是难得的殊荣,相当于特等功嘉奖。

五、名将的诞生

直到此时,薛仁贵还只是个猛将。他要脱胎为名将,还需要更多的表现,尤其是独当一面指挥军队的才能。而这一刻马上到来了,这就是扶余城之战。

金山之战后,全军士气高涨,斗志昂扬。薛仁贵一看将士可用,当即提出要一鼓作气,进军扶余城。对这个“意外”的作战计划,其他将领都纷纷反对。这个反对未尝没有道理:唐军善于野战,而高丽军善于守城,其优势是明显的。当年唐太宗亲征,也是遭遇顿兵坚城,无法攻克呢。更何况,如果薛仁贵去攻打扶余,得不到其他将领支援,仅凭他自己的一支三千人军队(薛仁贵传记说是“二千人”),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秒+漳*节?晓′说`徃_ -耕~薪!最+哙+吃力不讨好。

薛仁贵并没有理会,只是简单地说:“在善用,不在众。”毅然率领孤军前往。其实,薛仁贵是真正把握到了唐军作战的精髓。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的作战模式是重装骑兵,但到了隋唐的时候,重装骑兵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因为轻骑兵的机动性被大大发挥出来,其战斗能力之强,是重装骑兵无法比拟的。唐朝从开国打天下,到后来征战四方,几乎战无不胜,其关键就在于军队的机动性特别强。唐太宗、李靖、李等名将的经典战例,很多都是靠轻骑奇袭取胜的,充分体现了兵贵神速、出奇制胜的兵法精神。薛仁贵深知这一点,所以大扬其长,一路上破敌上万,势如破竹,很顺利地攻占了扶余城。

薛仁贵的军队并没有歇息,而是像开弓的箭,一路勇往直前,继续强行军,结果一路上望风投降的城池有四十多座。整个扶余地区都被收服了。薛仁贵这三个字,就像长了翅膀,在整个辽海地区传扬。高丽人用鲜血记住了这个可怕的名字。

另一方面,扶余城的攻占,彻底打乱了高丽的防御部署。泉男建气急败坏,乱了方寸,他又派遣了五万人马,想夺回扶余城。这样,战局就完全进入唐军的掌控之中。李一看,不用强攻坚城了,真好。指挥大军轻轻松松地围点打援吧。于是在薛贺水之地一战,唐军野战,大破高丽军,斩获三万余人。随后,南北两支唐军顺利会合。这次战役的胜利,宣告了灭高丽战争大局已定。

可以说,攻克扶余城,是平定高丽的关键战役。而薛仁贵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让这个胜利提前到来。因而此后不久,“前线慰问团团长”贾言忠汇报工作,高宗问他,你看前线哪个将军最好啊?贾言忠脱口而出:“薛仁贵勇冠三军。”想来这次战役给贾言忠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其实,“勇冠三军”并不足以形容薛仁贵。这次战役,更多地展示出了薛仁贵对战局的阅读水平,对战机的把握能力,还有对军队的指挥能力。因为这一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