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一时期气氛非常紧张,酷吏政治正是高潮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罗织罪名,株连成风,成片打击。\第,一¢墈.书,旺¢ \耕¢新-嶵/全*以来俊臣为首的一批酷吏无恶不作、不择手段、胆大包天、凶残无比。他们要打击谁,几乎没有逻辑可言,因为他们只要杀人,就是立功。杀的越是高官,功劳就越大。所以,身为宰相却又刚正不阿的狄仁杰在劫难逃。
狄仁杰九月入相,来年三月,来俊臣就告发了一个大案——包括三个宰相(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在内的七个高官谋反。眨眼间,这些高官统统被捕入狱。
这不是一般的监狱,叫“诏狱”,意思是为皇帝特诏办理的案件而设置的监狱。实际上,诏狱纯粹是酷吏用来折磨人的行刑场。当时号称,“入此狱者,非死不能出”。可以说,狄仁杰遭遇到了空前的危险。
被捕之后,来俊臣诱骗他们说,只要老实坦白,可以从宽免死。但大家都知道这是鬼话,然而狄仁杰出乎意料干干脆脆地承认自己谋反:“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6¢1!墈`书*网- +芜,错_内^容?反是实!”来俊臣很高兴,于是放松了警惕,将他关在牢里,就等皇帝复核之后行刑。然而,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智商,聪明如狄仁杰,会那么傻,自寻死路?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狄仁杰要了纸砚,偷偷拆了被头的帛布,写好了一个诉冤书,然后放到棉衣里头封好。之后对看守人员说,天热了,让家里人来拿回棉衣。看守人员也不仔细查看。结果这份诉冤帛书,就顺利地被狄仁杰儿子狄光远送到了武则天面前。武则天立刻召见了他,问他为什么先前承认谋反?狄仁杰回答,如果不承认,早就死在酷刑之下了!于是武则天下令释放了他,同案的七人也都出狱了。
狄仁杰这次被诬陷,居然能够全身而退,实在是个奇迹,不能不说他的聪明灵活、见机行事,远在普通人之上。武则天时候还有一个宰相魏元忠,也曾受诬陷入狱,他一开始死硬,结果备受折磨,体无完肤,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谋反。当时人都说魏元忠和狄仁杰差距太大了。
当然,狄仁杰绝对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萝~拉,暁·税_ ~追·嶵¨欣·章,节\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是非常坚决的。就在这次关押的过程中,酷吏看狄仁杰这么快就认罪,自以为得计,就想利用狄仁杰来株连陷害别人,于是派了判官王德寿来劝说,希望他能牵连尚书杨执柔,作证他也参与了谋反。狄仁杰问,怎么作证呢?王德寿很高兴,就说:你在春官(礼部)任职的时候,杨执柔也刚好在同部门做员外郎,你就说在这个时候搭上线的。没想到狄仁杰大喊道:“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然后一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王德寿吓得跑了,不敢再胁迫。
这就是狄仁杰,善于保护自己,也勇于保护他人。
后来,武承嗣曾多次奏请诛杀狄仁杰,都被武则天断然拒绝。事实上,狄仁杰是很受武则天赏识的,即使这次狄仁杰没有自救,相信武则天也不会置他于死地,因为将来她还要大用他呢。
九、定策国老
终于,在神功元年(697)十月,狄仁杰被召回朝中,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第二次成为宰相,成为辅佐武则天治理天下的左右手。此时,他六十七岁。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宠信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的时候,常不让他跪拜。考虑到狄仁杰已年老体衰,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格外伤心,她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这是因为朝堂中再也没有这样的顶梁柱了啊。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还体现在对狄仁杰格外宽容上。狄仁杰的性格是张扬激烈的,他经常会面折廷争,公开直接反对武则天的做法,而武则天则“每屈意从之”。
比如武则天是佞佛之人,狄仁杰就屡次劝谏。久视元年(700)夏天,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是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武则天为此中道而还。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