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13章完结

第13章完结

* * *

[1] 此为大致时间范围,具体过程,诸记不一。~优+品*小-税~旺* ′追?蕞?新+璋-洁,《燕都日记》、《请兵始末》说5月24日(丙子)吴三桂与李自成战于一片石,次日,清兵助吴大破李军。《明史》《东华录》《逆臣传》则记载,5月26日(戊寅)吴与李战,27日清兵参战。

[2] 冯梦龙编《中兴实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663页。

[3] 冯梦龙编《中兴实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664页。

[4] 古藏氏史臣(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72页。

[5] 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97,第110页。

[6]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230页。

[7]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151页。

[8]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175页。·x_x*n′y!d+..c^o\m¢

[9] 冯梦龙编《中兴实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662页。

[10] 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97,第108页。

[11]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273页。

[12]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258页。

[13] 《圣安皇帝本纪》《弘光实录钞》《南渡录》等皆同。

[14] 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97,第108页。

国变·定策

古云:国不可一日无君。4月25日以来,崇祯死国、北都沦陷,是明朝所受两大重创。但换个角度也不妨说,明朝虽然头破血流,却筋骨未伤;北京统治机器虽然瓦解,南京这套备用系统却完好无损,并且能够立即启动、投入运行——刻下,它只是缺少一位国君而已。

自倒数两个王朝起而至现代,约七百年间,大事基本发生在两座城市之间。~k?a¢n?s!h.u·h?o^u-.~c`o,m′

朱元璋在南京立国,“靖难”后,朱棣将首都迁到北京。清祧明祚,亦定鼎北京。清室逊位后,中华民国的国都之选,与明初刚好反向而行:先北京,北伐后南迁南京。逮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都又从南京返于北京。

其间,南京曾四度告破。一破于朱棣“靖难”大军,二破于满清统帅多铎,三破于洪秀全,四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四次城破,除洪秀全那次,北京都曾从中受益;似乎南京之衰即是北京之盛,里头的渊源着实堪奇。

连帝制下最后两起大规模农民起义,亦于这两座城市取得最高成就。它们之间还有一个相映成趣的现象:洪秀全打下南京后,对以后的事情既似乎失去兴趣,势运亦到此为止,不能再越一步,虽象征性地派出北伐军去攻打北京,却仿佛是姑且表示一番而已。李自成刚好相反,在长城—黄河间纵横驰骋,乃至摧枯拉朽直捣北京;然而,逾此范围则屡吃败仗,洛阳执杀福王朱常洵是其平生大捷之中最南者,再南辄不利,最后死在鄂赣交界的九宫山,差不多也是他一生所到最南端。

两座城市之间的故事,多少有些神秘。

1644年春,它们的处境有天壤之别。一边,烽烟四起、城碎墙残、君王殒命、人心惶惶,另一边则安宁如故。截至此时,长江三角洲在满目疮痍、遍布祸乱的明末,独能置身事外,兵燹远隔,桑梓仍旧。王朝第二政治中心南京,安居乐业,街陌熙攘,秦淮河畔偎红依翠的风情丝毫未受打扰。

东南的静逸偏安,透过一个细节表露无遗——崇祯皇帝4月25日驾崩,足足过了十一天以至更久,南京才隐约听到点什么。诸史一致记载,5月6日(四月初一戊午),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举行“誓师勤王”仪式。注意“勤王”二字,换言之,此时南京得到的消息,只是京师告急。真实情况却是,他们已无王可勤。勤王部队刚过长江,就在北岸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