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34章完结

第34章完结

,蒙元是南宋的仇敌,抑或日本是近现代中国的仇敌。清末民初,以及抗战时期,都曾用民族主义情绪渲染这段历史,抒发亡国之恨。

较通俗的例子,如欧阳予倩先生名剧《桃花扇》。1957年,他忆其缘起:一九三七年初冬,抗日战线南移,上海沦陷,我怀着满腔忧愤之情,费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候把《桃花扇》传奇改编为京戏……我突出地赞扬了秦淮歌女、乐工、李香君、柳敬亭的崇尚气节;对那些两面三刀卖国求荣的家伙,便狠狠地给了几棍子……福王,我是把他作为一个昏庸的傀儡皇帝来处理的。四镇武臣如刘泽清之流,拥兵自重,睚眦必报,毫无抗敌之心而投降唯恐落后……把以上的一些人物在那个时间搬上舞台,还是有些作用的。像这样的戏,在那个时候演出,影射时事在所难免……[1]

此戏先写成京剧,1946年底改话剧,1963年再拍为电影,跨越数种艺术样式,影响当然可观。它是在孔尚任同名作基础上改编而来。读一读孔氏《桃花扇》,可明显看到两者间主题大变。孔剧所表,乃正邪之辨,或曰“君子”、“小人”之别;在欧阳予倩那里,此亦为一线条,却退居次位,焦点乃是民族大义与爱国情怀。欧阳予倩承认,他是将剧中故事比附于抗日现实;换言之,1644年弘光政权与满清之间,与1937年中日之间,颇能令人触景生情。

这种解读,非欧阳予倩所独有。实际上,明季历史自晚清重新引起注意以来,基本便负载着民族主义话语,也被用为这种历史资源。不单史学家由此着眼,政治家也乐于这样激发民众。同盟会有十六字纲领,其中的八个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完全取自明太祖北伐宣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2],二者所差,一字而已。由这番历史勾连,“明末遗恨”隐然指向“中华”的得而复失,和“胡虏”的卷土重来,明清鼎革于是被提取为一段悲情史,以发挥激醒现实的作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