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46章完结

第46章完结

从1644年5月下旬围绕“定策”发生的明争暗斗,到翌年6月3日(乙酉年五月初十)朱由崧出逃,一年之内,南京几乎没有哪件事与党争无关。/餿?飕\暁`税¢网. !冕-废\越·读,岂但如此,我们对弘光朝各项事业,从政治到军事,从民生到制度,均留下无头苍蝇般的印象,从头到尾,一盆浆糊,没有完整做成一件事,全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或干脆只形诸语言不见于行动——权举一例,从皇帝到群臣一致信誓旦旦、反复念及的恢复中原、为先帝复仇,也根本停留在口头,直到最后也不曾实质性地发出一兵一卒;而唯独对于一件事,人们贯穿始终、全力以赴、未尝稍懈,这便是党争。福王之立、马士英当政、史可法出督、阮大铖起复、张慎言刘宗周姜曰广吕大器高弘图等先后罢退、左良玉反叛……所有的重大政治变故,差不多都酿自党争。直至崩溃前一个月,马阮集团全神贯注去做的,仍是针对东林—复社阵营罗织罪名、图兴大狱,并以处决其中两个活跃分子周镳、雷祚,作为高潮。*求?书^帮¨ ·芜¢错^内-容!

它的根源,有远有近。

远的,是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一系列起起伏伏,其中有两大关节:一是天启年间魏忠贤、客氏当道,屠戮东林;一是崇祯登基后定阉党为“逆案”。更多的头绪,先前我们已有交代,读者若有不明,重温即可,不复赘及。

我们将了解的重点,放在近处。那是崇祯十一年(1638)秋天发生的一桩事,内容便是吴应箕在《桃花扇》第一出所说的“小弟做了一篇留都防乱的揭帖”。

这份揭帖名叫《留都防乱公揭》。先解释几个名词:古代把公开张贴的启事、告示称作“揭帖”;“揭”是它的简称;“公揭”,则是有多人具名的揭帖;至于“留都”,指的是南京。如若转为当代语,《留都防乱公揭》略同于一张由南京部分人士集体署名的街头大字报。

列名其上的“南京部分人士”,多达百四十余。-0¨0_s?h¨u?./n?e~t.朱希祖先生曾以专文对具体人数进行考辨[9],我们在此且不管它,而着重注意上述人数所表现出来的声势。倘在今日,一张百人签名的大字报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这是在将近四百年以前,当时,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纵非万里挑一,千里挑一总是差不多的。所以,能有百人签名,这张大字报在知识界显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代表谁呢?主要是复社。这是明末的一个知识同人团体,欲知该团体势力如何,我们来看眉史氏《复社纪略》的记载。据它说,早在十年前,亦即戊辰年(崇祯元年,1628),以姑苏为首,各地青年学人社团(复社前身)成员即达七百多人;书中将这些姓名逐一开具,然后叹道:按目计之,得七百余人,从来社集未有如是之众者!计文二千五百余首,从来社艺亦未有如是之盛者!嗣后名魁鼎甲多出其中,艺文俱斐然可观;经生家莫不尚之,金阊书贾,由之致富云。[10]

天下读书人,没有不崇尚复社的,甚至出版家也靠印他们的书发了财。《桃花扇》里就有这么一位书商蔡益所,专刻复社名流之作;他上场时以“贸易诗书之利”、“流传文字之功”[11]自夸,倒是出版家的外俗内雅的好对。

须知以上尚是1628年的情形,又经十几年,复社势力之膨胀简直令人侧目。阮大铖曾这样煽动马士英:“孔门弟子三千,而维斗等聚徒至万,不反何待?”[12]维斗乃复社领袖之一杨廷枢的表字,阮大铖说他“聚徒至万”,肯定是危言耸听,以说动马士英出手镇压。另有说法称,杨廷枢“声誉日隆,门下著录者三千人”[13],这大约比较客观。仅仅杨廷枢一人,身后追随者即达三千;其他复社巨擘就算达不到这种规模,但把每个人的影响面都计算起来,无论如何会是个使人瞠目的数字。难怪有人要愤愤不平地告御状说:“东南利孔久湮,复社渠魁聚敛。”[14]

复社兴起,有一实一虚两个背景。前者是崇祯初年定阉党为逆案,为东林平反,形成一种直接而具体的刺激,令读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