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说一下,王孙蕙对于藏在袖中的那篇奏章,很下了一番功夫,可谓得意之作。_0.0-小¨税!王. ¨免·废^粤?读′中有佳句:“燕北既归,宜拱河山而受箓;江南一下,当罗子女以承恩。”一时盛传。宋企郊传达了李自成的评价:“主上以公表及周庶常草诏,可作新朝双璧。”[19]“周庶常”指周钟,其《劝进表》也写出了漂亮的颂词,稍后我们可以欣赏。
三月二十三日,崇祯遗体收殓入棺,陈放于东华门某庵,命明朝官员前来告别。文秉《烈皇小识》述其场景: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20]
“哭拜”,表示对死者仍守君臣之分;“拜而不哭”,则是既不愿落得忘恩负义的骂名,又忌惮开罪新统治者、引火烧身;至于“睥睨过之”,当然是清楚地表示与旧主一刀两断。第一种人仅三十位,第二种六十位,而第三种多到不必计数,以“余皆”二字括之。我们难以确切说出明朝京官总数。从《宪宗实录》中看到,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亦即朱棣忌辰那一天,于奉先殿举祭,点名后发现“文武官不至者一千一百一十八员”。[21]前面所引《明季北略》,也称三月二十一日在承天门投顺的人数,有一千三百多;而“廿三辛亥诸臣点名”一条,又有“百官囚服立午门外,约四千余人”[22]之句。·兰!兰′文-学¨ ,嶵/欣\漳`劫¨埂,欣.筷~可见明朝京官是个相当庞大的群体。他们当中,只有三十人做到仍然效忠崇祯皇帝,六十人愿意承认曾经是崇祯皇帝的臣属,余下的,全部“睥睨过之”了。
这比例有些惊人。
三
在中国,投降属于丑行,一般认为投降者多是些品质低劣或驳杂的人。然而甲申之变,人们发现并非如此。降附名单中不少人,历来“遇事敢言”、“有直声”,清议甚佳,乃至是东林、复社名士。例如陈名夏、周钟、侯恂、龚鼎孳、魏学濂、张家玉、方以智,包括前面曾经提过的杨枝起。在盛行以名节论是非的明末政坛,这令人大跌眼镜,构成十足的反讽。到弘光间,过去一直作为“小人”而被打压的阮大铖之流,对此如获至宝,以“顺案”之名(以李自成号“大顺”及诸臣投顺,一语双关)打击报复,虽属借题发挥,却也有根有据。
侯恂,河南归德人,明末四公子之一、《桃花扇》主角侯方域之父,前户部尚书、东林耆宿,名将左良玉所以政治上倾向于东林,就是因为曾受侯恂提携。他于崇祯九年(1636)因失职而下狱;三月二十日,闯军克京翌日,他便和另一罪臣董心葵自狱中放出,二人“备言中国情形及江南势要,自成大赏之”。二十三日午门点名,众降官“囚服立午门外”,“日晡,自成出,据黼座”,侯恂则作为投诚模范,与大顺诸要人牛金星、刘宗敏、李过等,登上午门、“在主席台就座”了。·l_o*v*e!y+u,e~d?u,.,o·r′g¢[23]他在大顺政权中的官职是“工政大堂”[24],等同明朝的工部尚书。然《甲申核真略》有独家之说,称闯军欲用侯恂为侍郎,“恂不肯,要以大拜,贼即许之,俟东征旋师如约”,即等李自成从山海关班师后正式举大拜之礼,末了,“贼败归西走,因不果”。[25]杨士聪既以亲历者身份述之,我们便引在这里备闻。但这一材料只涉及侯恂是否正式授职,不涉及是否投降,后一事实还是不变的。
陈名夏,南直溧阳人,崇祯癸未(1643)会元、探花,官编修,兼户、兵科都给事中。他是复社大才子,归降李闯后,仍授编修。有关他的投降,《明季北略》讲了一段曲折故事。城陷后,陈名夏匿于其北京小妾娘家。得知崇祯煤山自缢凶信,几次自杀,都被小妾一家解救。之后,潜出逃遁,途中被闯军抓获。不料,审讯他的闯军王姓刑官,原系山西诸生,昔时南游受困,在溧阳遇到陈名夏,陈留其一饭并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