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仪少许。此事与其人,陈名夏早已忘却,王某却铭记在心,此时邂逅,即刻相认。陈因而免祸,但“涕泣求去”,王某却说:“先生大名在外,去将安之,留此当大用。”陈坚不从,悄悄溜走,途中又遭俘获,陈自称系被王某所释,于是送回王处。这次,因王某荐举之故,被授编修;其间,又因有亲戚打着他的名号,得王某宽刑减罪,“于是陈通贼之名大著”。而陈名夏对所授“伪职”终不肯就,“日夜求归”,王某拗不过,“乃赠其行赀,阴护出城,故陈归最早”。计六奇说,故事得之“北来一友,述之甚详”;同时又表示,这与一般所知究竟大相径庭,“未敢擅为出脱也,姑附所闻,以俟公论。”[26]即便陈名夏降闯之事存疑,他于弘光元年从“从贼案”脱身,跑到河北大名府降清[27]却是千真万确。他是清朝的第一任吏部“汉尚书”,后至“宰相”(弘文院大学士),为清初“南臣领袖”。
魏学濂,浙江嘉善人,东林巨擘魏大中次子。他一家在明末声望极高,海内景仰。乃父英名不必说,即其兄长、魏大中长子魏学洢,也被目为人间楷模。魏大中狱中惨死后,魏学洢领得父亲尸体,千里“扶榇归,晨夕号泣,遂病。家人以浆进,辄麾去,曰:‘诏狱中,谁半夜进一浆者?’竟号泣死。崇祯初,有司以状闻,诏旌为孝子”。[28]魏学濂本人到甲申之变前,也都高风亮节,“有盛名”[29],曾在崇祯元年从浙江徒步至京上访,伏阙讼冤,血书上疏,致“天子改容”[30],对推动东林党冤假错案平反,有重大贡献。李自成逼进京师,他屡有建言,引起崇祯重视,特别召见,准备委以重任。“无何,京师陷,不能死,受贼户部司务职,颓其家声。”[31]《平寇志》、《甲申朝事小纪》等,都明确记载他就任大顺“吏政府”司务,后来官方《明史》也采取了这一说法。但其降附经过,扑朔迷离,诸说竟至悬殊。一说城陷后魏学濂与陈名夏、吴尔壎、方以智相遇于金水桥,大家商议以死报先帝,魏学濂反对,说:“死易尔,顾事有可为者,我不以有用之身轻一掷也。”并说出了太子等尚在,自己所联络的真定、保定义师“旦暮且至”这样的理由。后传来太子被捉并遇害的消息,而所约义师迟迟不至,于是,魏学濂赋绝命诗二首而自缢。这段叙述,毫未提及降附之事,此为“未降说”。然而,《明季北略》同时也录述了截然相反的说法。例如《忠逆史》:“学濂初闻贼急,有老仆经事大中(自魏大中时即为魏家仆人),劝主人尽忠,勿负先老爷一生名节,学濂唯唯。先以事遣此仆归,遂率先投款。初改外任,以韩霖荐,留用,授伪户政府司务。”《北回目击定案》则描述了魏学濂做“伪官”的情状:乘一头驴,“穿伪式黄袍,负一伪敕,在草场阅刍,指挥得意。”[32]除上述叙事外,彭孙贻《平寇志》亦陈有具体经过:学濂与山西解元韩霖同受天主教,霖荐学濂于金星。学濂廷谒,金星曰:“汝是忠孝之家,必当录用。”引见自成,再拜曰:“小臣何能,不过早知天命有归耳。”授户政府司务,学濂献平两浙策。[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