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惭恨无极”,终于自杀。所以,彭孙贻说他的投降是“象纬误之”。[58]其事未确,但情理上完全可能。盖自董仲舒以来,“天命观”植入儒家伦理,象纬图谶之学很多人相信。魏学濂受象纬误导,先降,继而被现实所教育,发现李自成并非“真命天子”,悔而自杀,是比较合乎逻辑的。而他先降后死,其中有个时间差,传导到家乡,遂致一波三折:南归者至家,知学濂汙伪命,怀郤者群起攻之,几毁其家。[59]
嘉兴全府(嘉善隶属嘉兴)“绅衿”联名发表讨魏檄文,大张挞伐。据载,此时,面对魏家门上对联之“家有‘忠孝世家’牌坊”语,“乡人怒”,想毁掉牌坊。激动的人群,甚至“欲焚其故庐”。魏学濂之子魏允枚,不惧众怒,只身出门力争,说相信父亲决不投降,一定会殉难而死。魏大中遗孀、其母忠节公夫人,“亲出拜众曰:‘吾子必当死难,若等姑待之。’众退。越三日,而京师报至,果于三月廿八日缢死。遂免于燬。”[60]
嘉善魏家因魏学濂“终成正果”而度过一劫,金坛周家则无此幸运。周钟“降贼”消息传来,“合学绅衿遂相与诟詈之”,那篇假定周钟死节、将其作为忠臣表彰的传记被销毁,自命周钟知己的传文作者,也被逐出士绅圈外。朝廷为崇祯皇帝所颁正式讣告(五月初六发布)到达的那天,“诸缙绅哭临三日”,并齐至当地文庙,毁掉周钟祖父的从祀牌位。之后,冲到周家,“碎其门榜”。[61]这不单单是诉诸暴力,也是严厉的精神审判。古人以“门楣”为脸面,所有荣光都体现在门上,从形制到装饰(比如匾额),如果荣耀极大,则门不足载而延伸为牌坊;牌坊实质就是门外之门,并完全摆脱日常实用,唯用于旌表。“碎其门榜”,象征着其家族从道德和名誉上遭到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