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味耍赖,能赖多少是多少,甚至女儿偷偷给的五千两,也从中尅扣二千两。周奎究竟何种心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朝廷完蛋,“广蓄多产何益”,徐高把道理讲得很清楚,他也不应不懂。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老国丈大概和别人一样,认定崇祯藏着大把内帑不用,还到处伸手索取。
助饷令下达后,北京出现奇怪一景:众太监纷纷在其房产门口,贴出大字启事:“此房急卖。”[70]其实当然不卖,意在哭穷耳。
捐款最多的,是太康伯张国纪,二万两。周奎捐了一万,考虑到“其余勋戚无有及万者”,他其实不算最抠门。宦官中,东厂太监徐本正和王永祚、曹化淳合捐五万,王之心捐了一万。文官中,首辅魏藻德只捐五百。罪臣、前首辅陈演从狱中放出,被召至御前,“极言清苦”,一文未掏。其余百官,就捐款事宜“相率共议”,或以单位名义或以省份归属凑份子,“如浙江六千,山东四千之类”。全部捐款,总数大约二十万两。[71]请记住这个数字,因为很快我们将面对另一个与之对比的数字。
我查到的捐款记录大致如上。这场在明朝首都最后几天内发生的捐款运动,很有象征性。公共捐款,从来不仅仅关乎钱财,它真正表示的,是认同度和凝聚力,是一个政权是否被发自内心地爱护与支持。崇祯号召的这场捐款,表面上也并不冷清,有个捐,有集体捐,乃至不乏声称“裸捐”者,但在内心,他们非常冷漠,怀抱鬼胎和欺诈,想尽办法逃避责任,虽然他们就是这政权一直以来通过损害人民利益所豢养、呵护和喂肥的那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