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洋舡每只或三百两,或二百两,设太监给批放行,于崇明等县起税,如临清关例。”[124]又如,“纳银充贡”,“廪生纳银三百两,增生六百两,附生七百两。”[125]几个名词代表明代府州县官学学生的不同种类,廪生相当于正牌公费生,增生是扩招生,此外又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者,称“附生”。古代学而优则仕,诸生将来前途是拔贡(进入国子监),然后有做官资格。所以“纳银充贡”实即变相卖官鬻爵。又“免童生应试”,“上户纳银六两,中户四两,下户三两”,溧阳知县李思谟因拒不执行这项政策,竟遭“特降五级”处分。[126]不久,变相卖官变成明码标价:武英殿中书纳银九百两,文华中书一千五百两,内阁中书二千两,待诏三千两,拔贡一千两,推知衔二千两,监纪、职方万千不等……至乙酉二月,输纳富人授翰林、待诏等官,故更云“翰林满街走”也。[127]
北京南新仓。
因永乐迁都北京,致每年大量皇粮、俸米及其他物资,经漕运由江南运京,为此建京师十三仓,以为廒贮。今仅存南新仓。
明代“盐税课银”十两银锭。
课银,即税金。盐税,是朝廷就盐的产制运销所派之税。古代因盐产地所限以及运输不便,导致盐成为重要物资,往往伴随暴利,故历代均由国家专卖,为税收一大来源。
计六奇回忆说,这桩买卖还颇为兴隆:“予在书斋,今日闻某挟赀赴京做官矣,明日又闻某鬻产买官矣,一时卖菜儿莫不腰缠走白下(南京别称)。”[128]中国人普遍有做官梦,朝廷既然肯卖,想过一过官瘾的人也很踊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