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黑洞——弘光纪事 > 第87章完结

第87章完结

所以,不足是一回事,浊乱是另一回事;不足虽然堪忧,浊乱却能致命。,艘+飕?暁~税~徃′ `耕*辛\蕞.哙+在浊乱的制度下,钱再多也毫无意义,它们也许花得全不是地方,也许相当一部分被挥霍、浪费和私吞。相反,即便不足但管理有序、使用恰当,却仍可切实办成一些事。

既然浊乱带来巨大弊端,为何不采取健全、严谨的制度加以克服?答案也简单:浊乱,其实是被喜欢和需要的。世上立权为私的制度,往往有意留下一些不周密、潦草、含混之处,给“特权”以回旋空间。专制政体喜欢人治、回避法治,归根到底即因法治会剥夺某种特殊的“自由”,人治则有利于保存这种“自由”,使一小部分人最大限度享受权力带来的利益。因此从经济上讲,专制政体就是通过掌控权力,确保少数人利益集团在社会分配秩序中的优先地位不被动摇。这种循权力大小搭建起来的分配秩序,完全比照着弱肉强食的动物法则。首先,在自己和人民之间,划出一道界限,形成单独的圈子,来分享比人民大得多的利益。其次,在他们内部,也有一些默认的规则。比如,君权强固时由皇帝及其亲眷攫取最大好处;君权羸弱时,主要利益份额向权臣转移,后者因此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疯狂捞取的黄金时间——历史上,这种时间通常出现在王朝末年。·鑫^捖·夲^鉮+颤? -勉¨肺·越*渎~

我们看明朝中期到晚期,便一直保持着两个势头。一是贪欲本身在提速,二是贪欲的主体逐渐交接。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六十七“亲王禄赐考”、“各府禄米”、“诸子公主岁供之数”,载有自国初至嘉靖之间,皇族岁贡、赏赐等钱物额度的变化和比对。《明史》食货志也记载着“仁、宣以来,乞请渐广”,至宪宗“皇庄之名由此始”,大量田亩被皇室、宗藩侵夺的具体数据。[138]对里面的数据略事研究,就可清楚看见贪欲提速的轨迹:大致,中期以前虽一直也在上升,但趋势尚缓,中期起突然加速,历正德、嘉靖、万历三朝,逐浪而高,万历末年登峰造极。万历皇帝一生的聚敛事业,斩获惊人,殊为尽兴。然而达此成就的同时,他也使朱姓皇朝千疮百孔,遍体溃烂,很多史家同意这样的结论:明朝之亡,亡于万历。?3~w′w·d~.¨c·o~m·

崇祯有句名言:“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耳。”[139]貌似警人耳目,却从根子上便错了。他光顾给自己打分,觉得算不上亡国之君,却忘掉之前几位皇帝都很有亡国天分,早把亡国之事办得差不多。到崇祯这儿,猛然发觉祖宗基业完蛋在即,试图不当亡国之君,却为时已晚。所谓“臣尽亡国之臣”,想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臣属身上,实在并不厚道。

和自然界道理相同,狮子垂垂老矣或力所不支时,次一等的掠食者也就开始大显身手。他们一直垂涎欲滴地等着,眼下岂容坐失良机?这个次级贪忮系统接替皇族贪忮系统开始疯狂运转的标志,是魏忠贤集团出现。魏忠贤有如一团酵母,汇集了官僚阶层的各种腐败菌群,以最快的速度生长。

明朝从此进入君弱臣强、臣贪甚于君贪的格局,从天启、崇祯到弘光,都是如此。喜欢当木匠的天启皇帝,完全被魏忠贤玩于股掌。崇祯皇帝似乎强势,不断砍大臣脑袋,但这仅为表象而已。别的不说,那位两次入阁拜相的周延儒,“贿来不逆,贿歉不责。故门人亲故,自贿及为人行贿,不拒也。”[140]不光本人受贿,兄弟受贿,连兄弟的亲家翁也大肆招贿:“路礼曹迈,与正仪(周延儒之弟)为儿女姻,复为招摇,候选候考者多趋焉。于是有以七千求词林,五千求科,三千求道者。迈寻改吏部。”[141]索性直接从礼科调到吏部,专司干部人事任用。又如皇家特务机关东厂,其办案人员的方式是“择肥而攀,俟罄掳既饱,然后呈厂”。[142]亦如皇帝心腹锦衣卫,《三垣笔记》记其金吾吴孟明,“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下面报来某案,并不直接捕人,“必故泄其名,沿门索赂,赂饱乃止。”[143]甚至相互配合,形成“索贿一条龙&rdqu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